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舒君实:五四运动时期成都的进步刊物《半月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1日18:03   中国青年网

  读成都出版的《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载匡珊吉君的一篇文章,谈到成都当时的进步刊物,据云:当时四川青年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异常活跃,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影响较大的刊物有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李劼人等于1919年7月创刊的《星期日》;四川省学生联合会于1920 年初创办的《四川学生潮》;外国语专门学校讲演会于1920 年初创办的《威克烈》;袁诗荛和巴金等人于1920 年创办的《半月刊》等。这些刊物在冲击封建的礼教道德和制度,激励青年努力奋斗,勇敢地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方面,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以上所引的匡君谈五四时代成都进步刊物的概况和评价,大致与当时的实况相合,但我是《半月刊》中的人,觉得匡君说得太简单了,应该补充一下。我现在谈谈半月的主要人物以及他的一切内容与后来所遭受的摧残,《半月刊》主要人物只有九人,就是吴先忧、袁诗荛、李芾甘(巴金)、何又涵、刘砚僧、来希宗、舒君实、张拾遗、沈若仙。又有两位女同志就是陈竹影与秦德君。都是当时反封建的小将。竹影曾为《半月刊》写文章,可能也是加入为社员的。当时我们九个人轮流担任编辑并撰文,送报经常是何又涵同志,经费是各人节省下的零用钱。办报的宗旨是提倡“无政府主义”,行动是反政府、反家庭、反一切封建势力,具体事实是倡议男女同校及女子剪发。宣传方面是另设无政府主义的书报流通处。记得有《告少年》、《去士兵》、《极乐地》、《昧爽轩一夕谈》、等刊物。并由吴先忧同志办世界语讲习班,后来被当时的军阀刘成勋(禹九)所查封,认为我们是煽动军队造反。同时,也把我们的书报流通处查封,刊物也没收了。在这里我要将当时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无政府主义的动机说一下。先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就全国看,是北洋军阀执政,政治腐败,对外投降,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卖国求荣;对内反对一切进步思想,提倡封建礼教,镇压学生运动。就四川来看,是地方军阀反动党团执政与所谓“中央政府”一脉相通,互相勾结,开历史倒车,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时我们是一批青少年,即接受了传统文化,同时,也感染了外来思想。一种朴素的爱国心,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怎么能不反对?对军阀政府怎么能不愤恨?至于说到家庭都是腐败透顶,以礼教吃人,我们目睹耳闻,又怎能不想改造革新呢?所以我们的向往无政府主义,在那时是有反封建的内容的。那时,这一学说是同马克思主义同时输入的新东西。我们也研究了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的理论,结合我们家庭和社会的实况,做出我们从事运动的计划。我当时曾向社友建议,想把“无政府主义”这一词改为“无治主义”,理由是只说无政府是狭隘的,不能包括全义,无治者,旨在不但不要政府也不要国家,人人自治,反对人治、法治,认为这样社会就会安全了。我们这些想法确是太天真了,太简单了,我后来读了列宁《法兰西内战》以及《斯大林全集》等书,才知道无政府主义的反动性和危害性。当时吴先忧对我说:要消除国家首先就要推行“世界语”,国家尊严的标志,即在各有语文,所以我们提倡世界语,也是旨在打破国界,既无国家,哪有政府,甚至我们还想彻底破坏家庭,既不认祖宗,也不必用什么姓氏,最好每人取一笔名好了,这个想法很简单,但是都无法办到。后来袁诗荛觉得这个主义大有问题,行不通,所以他终于走上马克思主义的大道。我在《半月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记得有一篇叫《死的问题》,是想先打破生死关,但我回忆这篇内容,谈到一些有关生死问题的哲理,引了许多古籍,还是经院哲学的一套,可见当时大家的想法是既有“民主与科学”的共同认识,也存在“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与信心,但是局限于时代和个人水平,都有一些“先人为主”的东西,并不十分成熟。我的结论是:在当时,《半月刊》确是进步的刊物,但在今日看,还是幼稚,有些说法是空想的社会主义,是我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