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谷城:五四运动与青年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09:51   中国青年网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午后,北京公私立学校学生三千余人集于天安门,转赴总统府,耍求惩办卖国贼,旋折至东城赵家楼,焚烧曹汝霖住宅,殴打章宗祥;直至警察赶到,始行解散。这一运动后来发展至于全国各界,称为五四运动。北京的运动,我曾直接参加,摇旗呐喊;只是没有走在前线,没有被捕。当时的教师,没有参加游行,但表示同情,始终陪着学生走的也有,如钱玄同先生,即其中之一。

  这一运动是帝国主义者长期压迫中国的结果;其所受外来的影响,以震动全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最大。至于爆发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这一天,则与巴黎和会中中国的外交失败有直接关系。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巴黎和会开幕。在和会上,日本代表要求继承德国在我山东所侵占的一切权利;延至四月,更以退出和会相要挟。这时英法等国只求和议的成功,且因与日本订有密约,竟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中国在山东问题上,完全失败,中国代表乃电告国内,叙述在和会上失败的原因;谓:一由于一九一七年二、三月间,日本与英法诸国订有青岛让归日本的密约;二由于一九一八年五月,中国当局与日本订有“山东善后协定”,尤以“善后协定”不利于中国。一九一八年五月,日政府乘中国军阀段棋瑞内阁筹措军费正急之时,密与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提议中日合办胶济路,及借日款建筑济顺、高徐二铁路(济南至顺德,高密至徐州),并允先付垫款二千万元。段棋瑞为急欲筹得军费以镇压人民,不惜屈从日本的要求,于复文中表示同意。这一事实,我国出席和会的代表揭发后,全国人民大愤;对负责办理协定的人如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尤为不满,称之为卖国贼曹、章、陆。于是爆发惩办卖国贼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影响很大,首先是促使我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巴黎和会定出协约国对德的和约,于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签字;我国代表以争山东问题失败,耍求于和约内山东条下声明保留,和会不允;最后耍求不用保留字样,仅只加以声明,亦不允。于是签字之日,我国代表拒绝到会签字;至于对德和平,则于九月十五日,另以大总统布告宣示之。其次激发了爱国热情。五四运动以后,全国人民激于爱国热情,抵制日货甚烈。日帝国主义者对此常唆使日侨制造事端。最著的有福州事件: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我国学生因排斥日货,曾被当地日侨击伤,起致交涉。有庙街事件:一九二○年三月十八日,庙街有日本居民被人杀害者,日侨竟诬与我驻军有关,致起交涉,交涉结果,我反动政府竟向日道歉,并出抚恤金三万元。有珲春事件:一九二○年十月二日,日侨密集的市街,有被焚情事,日帝国主义者竟派大军占我和龙、延吉、汪清、东宁、宁安等县;交涉后撤去驻军,但仍置警察于这些地方。

  五四运动最大的影响为促成空前伟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起于对外,但对外须有实力,于是推进此一运动的李大钊先生等转致力于推进文化运动,以图直接或间接增加国家的力量。此后爱国运动与此文化运动连成一气,青年学生受李先生等思想影响很大,从此改变思想态度者也很多。首先他们提出关于自己生活上的一些新要求。例如在学校方面他们要求自治;当时各校学生几乎都有自治会,自治会是他们表示自己意见的集中地方。在家庭方面,他们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自由恋爱;有一湘籍易姓女生,曾因耍求自由恋爱,背离父母逃出家庭,成为重要新闻,这在今日当无人注意了。其次青年学生对工农的态度也变了;常帮助工农学习新文化,吸收新思想等。各校学生会多办有工人识字班或夜校,学生自任义务教师,帮助工人学文化,并讲解国内外形势、新思想及爱国运动等。当时琉璃厂高等师范校门旁并专设有一间小小的演讲厅,门朝马路。门上有北京大学校长获蔡元培所题“教育平等”四字。学生每晚七时左右,自动的向劳动人民讲新形势、新文化、新思想。对于农民也设法宣传这些。暑假期内,路远不能回家的学生,常住在西郊的卧佛寺、大觉寺等处,经常与农民接近。他们有时三五成队,骑着骡子,带上留声片子,跑到高自己住处几十里的农村进行宣传。每到一村,即在村旁大树下,或在村头小庙旁,放留声片以吸引听众。农民男妇老幼集合了几十人时,即对他们说:不要迷信鬼神,不要给女孩缠足,不要轻视女子,要爱国,要用国货,要懂得国家大事,要爱清洁,要打开窗子通气等等。有时他们还召集农村里的老头子座谈,也同他们讲这些道理。

  此外最足以表现学生思想变化的,为对有关社会阶级问题的辩论。当时受李大钊先生等思想影响较深刻的学生常有此类辩论。而最突出的,有高师与清华学生所举行的辩论会。高师有一部分学生曾推代表与清华学生联系,希望举行辩论会。有一天,高师文科学生代表三人赴清华与指导学生活动的教师马某,及学生代表三人商量,结果获得同意,并协定几件事:一、双方各出一辩论题,请北大校长蔡元培选定;二、大会在高师礼堂举行,由高师代理校长陈映璜主席;三、双方辩论员各三位,主辩一人,发言二次,每次不过二十分钟;副讲二人,各发言一次,每次不过十五分钟,四、聘请司法界、科学界、教育界有地位者各一人担任评判。商量协定之后不久,双方出好辩论题目,请蔡元培选定,结果高师题目被选定,题目“人类社会中不应有单独的知识阶级存在”。高师学生高兴极了,满以为辩论一定获胜。某日,大会在高师礼堂举行,学生及教师到会者一千余人,由高师代理校长陈映璜主席,由评判员胡适等三人担任评判。按协定的一切办法进行辩论,辩论近三小时,双方发言完毕,主席请评判员会商结果。在他们会商之时,高师学生认为“人类社会中不应有单独的知识阶级存在”,理由既充分,发言也不坏,一定可以获胜。几分钟后,主席请评判员宣布结果,这时三评判员公推胡适出席宣布。胡适说了一堆废话之后,宣布主张“人类社会中不应有单独的知识阶级存在”的高师学生失败!这时,高师学生参加辩论者固极不快活,即其他师生亦大不欢,然无可如何,只避着说:胡适等有偏见。其实辩论这种题目,而由胡适其人担任评判,要无偏见,自不可能。

  以上琐事,出自回忆,然亦可见当时青年学生思想态度变化之一般。  

  《解放日报》 1959年5月4日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