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胎政策该不该实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14:41  南方人物周刊

  研究显示,人类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而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是,1992年 以来,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此水平已经长达17年。现在,一对夫妇一生平均只生育1.6个孩子,每年人口净增长不足700 万。

  从“4万万同胞”到现在的13亿多人,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也已由原来的数量过多转变为了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老龄化问题突出,一方面出生性别比失调。

  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过往中国复杂历史的产物。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近30年。在人口问 题凸显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呼吁放开对生育二胎的管制政策。

  到底二胎政策该不该实行?具体要怎么操作?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 华。

  受访人 陈友华(教授) 采访人 实习记者 游益萍

  1

  30年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优点和弊端有哪些?

  陈友华:70年代的“晚(育)稀少”政策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群众比较容易接受,实际执行效果很好。1 980年开始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而出台的,因而问题成堆。

  现行生育政策的最大缺点是,老百姓的基本生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2

  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是?

  陈友华:人口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社会保障将面临空前的压 力,正在崛起的中国可能因此而中途夭折;另一方面生育率下降过快,与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将导致4000万左右的男 人被判“无妻徒刑”,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影响,社会将因此而动荡不安。

  3

  独生子女政策的问题在哪里?

  陈友华: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家庭。二胎政策放宽,可以避免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畸形传承,被扭曲的 家庭结构能得到部分修复。同时,可以避免未来的劳动力过度短缺。延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与程度,减轻未来社会养老的压力 。

  4

  如果放宽二胎政策,那么国家的相关政策,比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否要做相应调整?如何调整?

  陈友华:实际上户籍制度、教育、社会保障等已经进行了改革,走在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前面。现在是其他方面的 改革,在倒逼计划生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具体来说,放宽二胎政策需要进行计划生育内部与外部两类调整:在计划生育内部,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计划生育 利益导向政策等,均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计划生育外部,中国近年来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今后仍需大胆进行必要的改 革。

  5

  放宽二胎政策,是否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陈友华:二胎政策放宽会导致出生人数的暂时回升,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性手段。例如,规定政策调整的第一年 只允许35岁及以上的妇女可优先生育第二个孩子,然后每年降两岁,通过几年的过渡期,实现现行生育政策向二孩政策的平 稳过渡。

  6

  二胎政策具体应该怎么操作?

  陈友华:考虑到其可行性,或者说为减少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阻力,生育政策调整应采取渐变的方式,分步实施:第 一步,允许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生育第二个孩子,与此同时,允许再婚夫妇无条件至少生育一个孩子。第二步,普遍允许一 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第三步,对生育数量不加任何限制。第四步,鼓励生育。我认为中国在2030年前或者更早就应该走 完所有这四步。

  7

  很多人一提各种社会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人口太多。该如何认识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陈友华:人口有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四大构成要素,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由人口数量增长过快逐渐转变为人口结 构不合理。

  因此普遍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将增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8

  解决现阶段人口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陈友华:健全的人口结构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畸形的人口结构却是经济衰退的充分条件。低 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

  9

  哪个时间点是推行这一政策的最佳时期?

  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现在立即着手调整,具有“亡羊补牢”的性质。如果再拖下去,中 国会成为“自绝的”文明之国,会演变成为第二个韩国。但韩国人现在已经彻底醒悟过来,而中国目前仍然还在沉睡中。

  10

  如果实行二胎政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缓解中国现在的人口问题?

  陈友华:前面我说中国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分四步走,而这四步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而且,此政策只能让未来中 国遭遇的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减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