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锦州38岁的三轮车夫蔡伟,痴迷钻研古文近20年,日前,三位教授联名上书教育部,为他争取报考博士生的资格。
蔡伟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与坚持以外,也和复旦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关。最近教育部官员称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招生方式,不知今后能否出现更多的蔡伟?
“很多教授没有他这个水平”
4月23日,复旦大学决定,把38岁的蔡伟列入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1997年1月,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
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我曾建议蔡伟考研究生,他说,英语基础太差,怕是考不取。”裘锡圭说,大概2006年后,他感觉蔡伟有些沉寂,后来听说为了生计,蹬三轮去了,读书时间少很多。“我当时就想,如果蔡伟因为环境不好,就这么放弃了,实在太可惜。老实说,现在搞古文字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
妻子生病后开始蹬三轮
蔡伟,父母都是工人,自幼热爱书法,学生时代就迷上了唐诗宋词。
1991年,蔡伟高考落榜,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
1994年,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了个小摊。
2007年,妻子生病,为挣更多的钱,蔡伟开始蹬三轮,他写信给北大的年轻学者董珊说:“多的时候一天能挣30来块,比摆摊强,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董珊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刘钊教授,恰好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在和裘先生商量后,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
去年9月,蔡伟来到上海。今年,在裘先生的推荐下,他又获得了考博的机会。
社会应允许蔡伟这样的人存在
对未来,蔡伟自己并无太多打算,他妻儿仍在锦州,妻子送报谋生。来上海时,除了生活必需品,蔡伟就带了一个大箱子,里面是他多年积攒的书。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读书与交流,蔡伟已很满意、感激。
“这么多年,蔡伟做这个事情,不为名、不为利,就是想把古书念懂,就像猜谜,猜出来了,把问题解开了,就觉得有意义。你问他搞这个东西为了什么,对社会有没有贡献?他恐怕回答不上来。话说回来,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允许蔡伟这样的人存在,这对基础学科和社会文化都有极大的好处。”裘锡圭先生说。
■对话蔡伟
记者(简称“记”):你的同事说你能说出资料在古书的第几页上?
蔡伟(简称“蔡”):没那么玄,平时看得多,可能只是偶尔遇上。
记:你怎么看现在?
蔡:这机遇是裘先生、复旦给的。
记: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觉得自己算成功的人吗?
蔡:一般吧。其实谁要是坚持20年追求梦想,也许都能达到我的水平,甚至比我要好。
据华商晨报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