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渐入正轨 伤痛仍埋心底——中国地震孤儿期望不被时间遗忘
新华网成都4月29日电(记者易凌 吴陈)当四岁半的男孩马可大声对着陌生人说“我爸爸妈妈到天上去了”的时候,或许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无心的话语却惹得一旁的爷爷马远达暗自落泪。
马可的父母马强和刘春莉在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37岁的马强是马远达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生前在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经营一家炼铁厂。地震让这个原本殷实的小康之家一夕之间支离破碎,只留下两个儿子马子恒和马可与年逾六旬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尽管汶川地震近一周年后,政府的资助和社会的关爱让四川超过千名像马家兄弟一样失去双亲的儿童逐渐重展笑颜,生活步入正轨,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和孩子长期的心理康复仍需大众持续的关注和帮助。
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置地震孤儿。民政部去年6月出台了《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对孤儿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或寄养、集中抚养、学校寄宿和社会助养等多种安置渠道,并承诺保障孤儿学习和他们成年后的住房和就业。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克福日前确认,目前除12个地震孤儿被收养以外,还有638个地震孤儿生活在福利院,其余的孩子与亲属一起生活,生活状况都比较理想。
对马可和哥哥而言,新的生活从适应新的环境开始,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震后马可随爷爷奶奶搬到了都江堰城北晋苑板房安置点的大姑姑家里居住,在当地的宁江幼儿园上大班,12岁的马子恒则与其他337名四川地震孤儿前往山东日照一家名叫安康家园的福利机构生活,在当地学校开始就读初中。
马可的奶奶董素珍感觉马可比地震前更“听话懂事”,也慢慢不哭不闹了。他说自己长大以后“要给奶奶找饭吃,最想当医生,好给奶奶看病。”,但同时,马可一直对父母念念不忘。
董素珍说:“地震20多天后,我们实在瞒不住就告诉可可实情,但他不相信,一看到解放军叔叔就求他们去救爸妈,经常说要把地震消灭掉,因为它杀死了妈妈。去年9月搬到板房后,就经常问我爸爸妈妈晓不晓得我们搬家住板房,让他们来看我们嘛。”
马可的幼儿园班主任杨静也发现,这个平时经常主动帮助老师摆好凳子和小朋友口杯的乖娃娃,在三八节班里举行“画一幅画给妈妈”活动时,拒绝动笔;放学时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父母来接他们回家,马可会静静地在一旁看,眼睛里面流露出难过又羡慕的神情。
杨静说:“那样的眼神真让我心痛。老师平时都会尽量把他当一般小朋友对待,但是默默多关注他,孩子很敏感,特殊对待反而会让他不舒服。”
而小小年纪就独自在外生活的马子恒也更让老两口担忧。“安康中心爱心妈妈打电话来说,子恒的成绩下降了,可能是有精神压力,让我们开导他,但是这么远我们也只能干着急,”爷爷马远达说起懂事的子恒就泪流满面。“娃娃从来不在我们面前伤心,一想爸妈就躲着我们去哭。他非常担心弟弟和我们的生活,特别懂事节约,去年9月去山东之前我给他的100元零花钱到现在都没花完。”
同时,由于家中几乎所有财产在震中毁于一旦,马家二老年事已高又缺乏收入来源,窘迫的家境让两位老人震后初期经常担忧如何才能让两个孙子能像其他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虽然长孙在外的学习生活费用由政府负担,但因为送马可上幼儿园,马家三口每月最低生活开销也超过1000元,这让仅靠“吃低保过日子”的老两口十分发愁。
汶川县民政局负责地震孤儿安置事务的官员熊晓红表示,包括马可在内汶川县53个地震孤儿没有一人被收养,而他们的监护人都在地震中遭受财产损失而普遍存在供养困难的问题。因此,县政府除确保落实国家每月发放给每个孤儿600元的生活补助以及爱心机构和企业捐赠的助养款项外,也在积极帮助孤儿亲属再就业。
去年11月,董素珍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每月500元的工作,在一家板房幼儿园帮忙照顾小孩。在外求学的子恒也将在9月回川学习。生活的稳定,一家人即将到来的团聚,以及板房管委会时常的探访关心也这个曾经思子心切,几欲放弃生命的老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我现在就想着怎么照顾他们,让他们能够乐观积极地生活。但我们一天一天变老,希望将来还有人记得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帮助他们。”董素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