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四精神在台湾从未断绝 时代重拾热血与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09:3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4日电 斯人虽已远,典型在夙昔。台湾《联合报》日前刊发专题报道指出,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尽管两岸对五四运动的看法仍有异同,但今年都不约而同地举办大型庆祝活动。台湾除了举办五四座谈会,还有五四人物影像、书信、藏书展,以及首创的五四故居导览,规模是历年之最。

   高举五四火把赴台的先觉者

  五四运动一萌芽,便在台湾落下了种子。政大台文所所长陈芳明表示,点燃台湾新旧文学论战火把的张我军,便是在1920年代赴北京求学时受胡适启发,被称为“高举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觉者”。

  一九四九年随国民党播迁,五四人物如胡适、傅斯年、罗家伦、台静农相继赴台。然而在高压的政治氛围中,鲁迅、周作人等人著作遭禁,入台的五四健将也绝口不提五四精神。一直到解严,整整近四十年的时间,五四被简化为文学与浪漫的代名词。

  文讯杂志总编辑封德屏认为,“五四精神在台湾从未断绝,只是成为伏流潜藏。”此次文讯梳理62位五四人物史料,从旧书摊中找到当年大量“禁书”,发现即使在白色恐怖年代,仍有许多读者在黑暗中点起五四的烛光。

  由傅斯年担任首任校长的台大,更直接继承五四发源地的北大精神。台大中文系教授柯庆明说,他进入台大念书时,有一半的老师来自五四时期的北大;中文系系刊“新潮”,便取自五四“新潮社”。他还记得,保钓运动贴在台大的标语,便是罗家伦所写的“五四运动宣言”。

  历史之轮缓缓转动。五四时代推动的白话文运动,在网络时代翻转成要求重视文言文的“抢救国文运动”。

  五四人物在两岸命运更是有起有落。当年在上海大打笔战的鲁迅、梁实秋,一位在大陆享有崇高地位,故居、博物馆遍及各地;一位入台后潜心教学,到处播撒白话文种子。

  重拾五四 重拾热血与热心

  “我们纪念五四,纪念的是哪一个五四?”学者柯庆明指出,五四包含了是学生爱国运动、新文学革命、民主与科学启蒙运动。

  国民党视“学生运动”是搞垮国民党的关键,赴台后一度绝口不提,将五四简化为“五四文艺节”。五四高举的“民主、科学”大旗,被蒋介石安上“伦理”两字,成为“伦理、民主、科学”。

  柯庆明表示,也许有人认为五四精神陈义过高,“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纪念五四,因为这时代需要的就是理想!”封德屏则认为,在学生、知识分子对社会冷漠的这个时代,纪念五四让我们“重拾五四精神的热血与热心!”

  联合报还刊发近400字文章向读者介绍了五四运动的始末,该报另一篇文章《当年火烧赵家楼 曹汝霖跳窗逃》从北京的历史旧址出发,向台湾民众讲解了“火烧赵家楼”的有关历史。

  1

  落花生成教材 许地山影响台湾新文学

  笔名落花生的台湾籍五四运动人物许地山,幼年即迁居大陆,后来参与五四文学运动,对台湾新文学影响深远,散文作品“落花生”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

  许地山以清新平实的笔调、流畅的文字,描写小时家人在后园空地种花生过程,父亲并藉以教育子女内在美的可贵,令人印象深刻。

  1894年在台南出生的许地山,父亲是清朝台籍进士,甲午战争失败,台湾割让给日本,父亲襄助刘永福在台南抵抗日军失败,许地山两岁时,举家避居广东。

  许地山4岁接受私塾教育,14岁于广州受新式教育,并曾任福建省第二师范学校教师,21岁时至缅甸仰光任华侨创办的学校教师。

  1917年许地山考进汇文大学,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与瞿世英、耿济之等人合办“新社会”旬刊,开始发表文章;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大陆第一个全国性新文学社团,发行“小说月刊”。

  1923许地山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及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哲学、梵文及民俗学等,1927年起在燕京大学任教,并在北大、清大兼课,1935年在知名学者胡适引荐下,至香港大学任中文学院主任教授。

  香港大学任教期间,许地山改革教学课程,积极投入艺文团体运作,1941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香港,年仅49岁。

  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表示,许地山在大陆倡导五四文学运动,是新文学知名作者,散文写作功力很好,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之一。

  文学史料研究专家秦贤次表示,许地山在台湾台南出生,却于大陆受教育,并推动新文学运动,台湾研究五四运动专家学者常将他归纳为大陆作家,其实他对台湾的新文学有密切影响,1933年还曾返台到台南探亲。

  许地山旅外的生活经验,对日后的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秦贤次表示,许地山在“小说月刊”中发表的“命令鸟”,创作背景就是缅甸仰光,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篇充满异国情调的爱情短篇小说。

  五四时期恋爱、婚姻及家庭题材的小说风靡一时,秦贤次说,许地山钟情爱情小说创作,且故事曲折,充满南国风光及异域色彩,常带有浪漫、宗教等气氛。

  也有人说,许地山的作品呈现当年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子,例如小说“春桃”描写一名北方女孩故事,五四运动反映当年男女平权诉求思维,影响华人世界男女平等的观念。散文则对大自然有很多描写,诸如“空山灵雨”、“春的林野”及“爱流汐涨”等。

  许地山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对于新文学的贡献及影响深远。顾敏表示,许地山在新文学创作有重大突破,散文表现成熟、流畅,他融会贯通宗教、道教等跨领域的研究,运用白话文的成熟度,更甚于朱自清、徐志摩等人。

   张我军倡五四 白话文学引入台湾

  五四运动人物张我军是板桥人,早年至大陆工作及求学,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返台引入白话文学作品,倡导五四精神,专家学者认为他是台湾新文学先驱,是引介五四精神的桥梁。

  张我军身兼诗人、评论家及中日翻译家,童年贫苦,板桥公学校毕业后,当过鞋店学徒、银行工友,勤奋自学古诗及中国旧文学。

  1921年他调往位于厦门的银行支店服务,1923年前往上海参加“上海台湾青年会”推动台湾脱离日本统治运动,并至北京发表“至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等作品,点燃台湾“新旧文学论战”。

  他在1924年返台,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等作品批评旧文学,担任台湾民报社汉文主编。1926年至北京求学,来年发起成立“北京台湾青年会”,创办“少年台湾”,并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留校担任日文讲师,翻译书稿,与连震东、洪炎秋与苏芗雨自封“台湾四剑客”。

  1946年张我军迁回台湾,际遇多折,1955年因肝癌病逝,享年54岁。张我军的二子张光直,曾任“中研院”副院长、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是知名考古学家。

  张我军在台湾新文学运动扮演重要角色,王晓波表示,张我军将五四运动的观念带回台湾,推广新文学运动,并引发台湾新旧文学论战,大力批判旧诗人。

  学者王晓波指出,新文学运动提倡“我手写我口”精神,大陆当时有书写文字的统一国语,而台湾的方言却没有通行的书写文字,张我军提倡使用中国语的白话文写作,又引发白话文之争。

  遭逢大时代变迁,张我军也积极争取民族地位。王晓波说,张我军除推动台湾文学本土化外,并积极投入台湾殖民地人民反殖民国运动。

  张我军的白话文当年深受重视,王晓波表示,1925年孙中山逝世追悼大会,悼词采用张我军的作品,因而日本方面批评他是不爱台湾的“非国民”。张我军则反击指出,孙中山是中国、东亚和人类的伟人,为人类的伟人掬一把同情泪,如果连这样都做不到,是非人类。

  此外,张我军的新文学作品在台湾具有代表性意义,文学史料研究专家秦贤次表示,张我军的新诗“沉寂”及“对月狂歌”,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体白话诗,“沉寂”是追求夫人罗文淑所有的新诗。

  张我军在北京所作的“至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更是引爆台湾日据时期新旧文学论战的导火线。回台后,发表批判意味浓厚的“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对当时台湾旧诗社及旧诗人极尽嘻笑怒骂,并引发旧诗人反击。

  张我军在台湾推动新文学运动不遗余力,1925年出版新诗集“乱都之恋”是台湾新文学史的第一部新诗集,为倡导白话文,写“中国国语文作法”,以国语文与文言文作区分;并透过“台湾民报”转载大陆著名作家的新文学作品,在台湾撒播五四新文学的火种。

  张我军在新文学的造诣,顾敏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一般白话文新诗作品容易与西洋翻译诗纠缠不清,但张我军的新诗作品处理得很好,突破了中外文新诗创作间文法差异问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