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四答卷——新青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14:52  新京报

  小理想坚持下去也了不起   

  ●于施洋(北大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王龙(北大国际关系大三) ●王菲宇(北大中文系本科生)

  90年前,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发生,爱国、民主、科学、救亡、革命等词语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主题。90年后,新一代的大学生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他们怎么看待五四,怎么看待两代大学生的差异?怎么理解新青年及其责任?本报记者与3位北京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对话。

  理解五四

  五四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新京报:你知道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吗?

  王龙:五四运动可以分成很多层面,政治学上打开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文化上文学上,开创了新文化运动,比如文言文走向白话文的过程,让中国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心智上的启蒙。

  新京报:你认为五四精神,五四理想是什么?

  于施洋:对民主的诉求。五四精神包括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可以简单理解为爱国是基础,进步是目标,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是一路的辅佐。

  王龙:五四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向上的力量。当初的学生打出的旗号都是理想主义的,这是当今我们这些大学生比较缺乏的。

  王菲宇:五四精神就是对社会现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关注。

  新京报:如何看待北大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于施洋:我还是很自豪的,因为是从这个地方发起。不管是教授,领袖学生的参与度等等,北大都是开风气之先,对于现在的北大学生也很有感召。

  新京报:你觉得五四运动中谁比较重要?

  王龙:老校长蔡元培,他的兼容并包的态度最能代表五四精神。

  新京报:你怎么看五四给之后这90年带来的影响?

  王龙:五四的影响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中了,是无法被任何一些力量藐视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是五四时期形成的标准,我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都带着五四运动的影子,五四定义了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基本面貌。

  两代大学生比较

  有大理想的人不多了

  新京报:现在的学生和90年前的大学生有怎样的不同?怎么看现在一些对于大学生过于务实的批评?

  王龙:西南联大时,最火的学科也是经济学,真正的世俗一直占主流的。

  我很尊敬90年前的五四青年们,他们是真正有想法,并能干事的人。但现在国情不一样了,90年前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是近代走向现代的转折点,如果不站出来国家可能就沦落了。可能相似的是,中国现在也在进行变革,但与9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不代表我们也要做一样的事情。

  表面看起来,好像上世纪80年代后大学走向了精神上的沦落,但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的文化植根还是在大学校园,真正的文化内核是没有变的,时代在变,但我们都在追求进步的力量。

  王菲宇:90年前,教育没那么普及,那时的大学生是更让人期待的一代,这是两代大学生很不同的地方。

  两个时代中的理想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个时代有大理想的人不多了,90年前的人想着如何拯救一个国家、民族,现在我们有的是一些小理想,简单一点的理想,但这没有关系。90年前他们第一次放眼看到世界觉得很惊讶,而我们现在视野很宽阔,信息很发达,两个时代中对自己的定位不一样,拥有的理想也不一样,小理想如果能坚持做下去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

  理解“新青年”

  新青年代表一种改革的力量

  新京报:你觉得作为新时期的新青年,应该有怎样的责任?

  于施洋:西川老师说过,他出生在1963年,没参加过上山下乡,生活经历有限。我的老师胡续冬也感触没有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校园的风起云涌。到了我这一代,困惑依然挥之不去,自觉应该做些什么,但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更何况我们一直在书堆里打滚。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新时期的新青年应该有和90年前一脉相承的心气,我们的责任在于如何实现一个大些的自我,无论做什么职业,能留下一些同别人相区别的印记,哪怕只是有益于局部的良性发展。

  王龙:新青年代表一种改革的力量,就像奥巴马说的change(改变)。当代中国的现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我们应该抱有更多的公益性,而非个人私利,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多福祉,方式可以很多,但内核是为了改变一个不够理想的现实社会。

  王菲宇:我们这代新青年的责任感,就是主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在现有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王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讨论是否有必要纪念五四,就跟讨论是否有必要给祖先扫墓一样。它肯定有精神上的必要。

  ●阿桂 北师大管理学院 研二

  现在大学生想的都是学习,找工作。花那么多精力考虑民主自由、社会责任、理想这些东西,还吃不吃饭了?

  ●王颖 清华化学系博士生

  那时候可能要游行,做地下工作,现在也没有这个必要了,做了反而是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胡松 清华大学化学系

  我觉得纪念五四意义不大,因为纪念形式都很呆板,就开个晚会,作个报告,上面讲的人很诚恳,台下的人则没有什么感觉,流于形式了,没有从心底里感受历史。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