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未来寻找方向--地震灾区的艰难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16:15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5月4日电(记者吴陈 苑坚 叶建平)举枪,瞄准,扣扳机,放枪,再举起……整个下午,田富刚都在四川省陆上运动学校的射击训练馆里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整个训练馆里只听得到队员们扣动空枪扳机的轻微声响,枯燥得让旁观的记者几乎要闭上眼睛。 训练结束后,坐在轮椅上的田富刚露出了笑容:“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可以留下了。”

  22岁的田富刚是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机械维修工人,在“5·12”特大地震中被倒塌的厂房砸中后腰,腰椎爆裂性骨折造成下半身瘫痪。手术治疗结束后,他接受了康复治疗。喜欢运动的他在去年残奥会后许下一个心愿:如果双腿无法恢复功能,就争取做一名残疾人运动员。

  在四川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和媒体的帮助下,4月初,田富刚得到机会去省射击射箭队试训。教练王萍说,田富刚比较有天赋,能静得下心,比较适合练射击,而且几次实弹测试成绩不错,因此决定把他留下。

  在射击队训练,吃住不用花钱,每天有20元的补助。如果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还有机会入选国家队。

  “这下总算安心了一点,未来有希望了,”他说。

  与他有同感的还有什邡市红白镇的何芳。地震将她6岁的女儿埋在幼儿园的废墟下两个多小时,夫妻俩和其他家长一起用饭勺和手将女儿刨了出来,“刨得手指头都滴血了。和女儿一起被埋的6个孩子只活下来2个,现在想起还很后怕。”

  女儿获救后一度不敢在屋内睡觉,至今还要人抱着才能入睡。住在帐篷和板房的生活让何芳夫妇缺少安稳的感觉,一度陷入迷茫。年初,她和表姐在板房区附近搭了一间“板房发屋”,虽然设备简陋,但光顾的客人还不少。除了理发,她们还可以为顾客做简单的发型,每天都能收入一、二百元。

  “为了女儿,我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忘记地震带来的伤痛。”何芳说。

  汶川地震使150多万人失去了工作或土地,就业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一个重点。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要求: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对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训、劳务输出等,解决就业问题。

  据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四月初已有120多万人重新找到了工作。对口援建单位也为此做出了贡献,如江苏省就组织企业赴对口支援的绵竹举办专场招聘活动,鼓励援建单位优先聘用当地人。迄今,江苏省已向四川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6万多条,为灾区民众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机会。

  但受金融危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今年灾区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地震也改变了许多受灾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得不重新作出艰难的改变。

  北川县永兴板房区管委会主任贾德春的辖区就有约7000名劳动人口,当地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和管委会先后组织过焊工、车工等技术培训,并提供了一些就业信息,但目前找到工作的人不到一半,还有4000多人仍处于失业状态。

  贾德春说,居住在永兴板房区的大多是北川县城居民,之前不少人靠出租门面房和经营小生意挣钱,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必出太大力气。他们赖以生存的固定资产在地震中化为乌有,一时无法接受现在的生活方式,“实现就业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

  但同时,他也承认,有些人上了年纪,又没有一技之长,转变起来并不容易。而培训大多要求受训者原先有一定的基础。

  42岁的付华建就是永兴板房区的居民,地震之前是建筑工头,之后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年龄大了,不好找。现在就在坐吃山空。”

  去年12月,他和几名同乡去附近驾校报了名。“就盼着赶快学完拿到驾照可以早点找到工作。”付华建说。

  贾德春说:“就业问题也是现在我感到压力最大的问题。工作对于灾区老百姓来说太重要了,是他们未来的生路问题。”

  对很多受灾群众来说,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为未来找到了一个目标。也让他们摆脱地震阴影,开始新生活。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