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中国地震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7日15:25  《方圆法治》杂志

  □文/本刊记者柳小荷

  今年48岁的曲国胜是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员,2008年5月12日 ,他带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奔赴汶川震区,展开搜救,一呆就是十几天。生活的全部,在曲国胜的世界里似乎都微 缩成了随身携带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身再熟悉不过的棕黄色救援服,而他平常说得最多的就是:灾变随时发生,科学救援为 本。

  4月23日一大早,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楼的两个会议大厅里人头攒动。以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的来临为契机,来自全 国各地、汶川地震紧急救援中心的代表以及中国地震局和应急搜救中心的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快速 处置。曲国胜作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专家,在此次第三届(2009)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大会上做了关于汶 川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与启示的报告。

  事实上,汶川地震时,曲国胜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同事们正为印尼海啸和巴基斯坦南亚大地震这两次本世纪以 来惨重的世界级灾难做总结。

  至今曲国胜清晰地记得汶川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当时我正和一些专家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三楼会议室里开会。当天的会议是提前召开的,2点20分,我开始 介绍与会专家,还没等我介绍完,就接到了电话,地震了!十几分钟后,地震参数速报过来,我们用非常快的速度确认震中位 置,知道不是在北京地区地震,也不是小地震,而是一个大地震。”

  因为考虑到此次地震可能会引起上万人的死亡,曲国胜当即暂停会议,取消所有的活动安排。专家们到四楼会议室继 续开会,三楼会议室马上成为中心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这个反应速度,已经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极限”

  国家预案规定7级以上地震、300人死亡属于特大灾害,就要启动I级预案。而汶川地震,震级达到了8级,且位 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中心指挥人员马上启动了I级应急响应预案。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成立后不久根据中国地震局的要求和部署就制定了各级地震应急预案,汶川地震后的十几分钟 里,根据中心I级应急响应预案规定,很快成立了以中心吴建春主任为指挥长、黄保森和曲国胜为副指挥长、班子其他成员为 成员的抗震减灾指挥部,快速部署中心各部门的应急救援任务和各项准备工作。

  中心应急救援处作为牵头部门,并作为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队的协调办公室,组建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现 场工作队分队;同时组建了汶川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专家队伍,由曲国胜带队,负责救援行动中的指挥决策参谋、 救援规划、通讯保障、搜索和营救等救援装备保障和信息保障等。

  “这个时候,速度即是生命,这是我们的专业要求。”曲国胜解释说。

  震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各部门人员快速整装出发,中心装备和后勤保障部快速实施物资装备的装载、运输和紧急 调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领导、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专家团队、良 乡某工兵团的干部和战士、武警总医院的医疗人员以及救援装备和物资从多个地点向南苑机场紧急集结。

  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成员,在安排完其他准备工作后,下午4点半左右,曲国胜最后一个离开中心疾驰奔 赴集结地点。尽管当时是下班的交通流量高峰期,但救援队员从北京的四面八方快速向南苑机场集结,到6点左右赶到南苑机 场,紧张的各类装备运装后,8点钟飞机正式起飞,整个过程真正做到了快速响应。

  5月12日当夜,曲国胜带领救援队即到达震区开展救援。“这次因为是军用运输机直接机降,便节省了花在交通上 的时间。两天时间内,我们已先后在绵竹、都江堰,成功救出近四十位幸存者,这一暂时性数据已经超出了救援队建队七年来 所有的救援幸存者人数。”曲国胜说。

  “依照国际经验,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的自救往往成功率最高,可达整个成功施救数的95%,而外部援助力量, 因为到达震区的时间限制,往往只能在剩下的5%中努力,何况我们只是其中的一支救援力量。这次汶川大地震多发生在山区 ,范围广,震级大,且许多地方交通被破坏,伤亡之大,救援之难,是超出我们任何一次跨国救援的。”

  对“科学施救”这个概念的理解

  5月12日,温总理在都江堰的救援现场提出要“科学施救”。依曲国胜的理解,所谓科学救援,就是要进行科学规 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判断,仔细推敲,依靠经验和技术,大胆地采用一些新的、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更加有效地完成搜索定位和实施营救。这就是整个科学救援的全过程。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有效的科学规划,是其中的关键 因素。尤其不能蛮干,因为蛮干的结果往往是人没找到,自己先受伤了。

  “在这次救援过程中,我们就采用了很多科学援救的方法,包括采用了多种生命探测仪器、喊话、敲击等传统办法, 也采用了对废墟环境的分析的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了手机定位,利用手机信号来进行搜索定位。通过这种新技术,在 此次地震中我们利用手机信号进行排查,发现了差不多1000多个失踪人员。采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幸存者的搜索定位 ,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曲国胜说。

  在曲国胜看来,科学施救还包括在救援现场的医护措施。就是说,在确定救援位置之后,成功实施营救之前,要在现 场采取及时的医疗救治措施,包括给被埋压者生理盐水的输入,对伤口及时包扎,也包括在幸存者被抬出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 搬运方式,如采取夹板固定、根据幸存者的受伤状态进行科学处置等等。

  在救援现场,有些人被救出来可能只有10-20分钟就死了,有的可能就是因为最后几分钟施救的方式方法不太恰 当。

  据统计,根据跟踪回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营救出来的人员存活率比较高,主要原因就是队员们在进行施救的 时候比较规范。专家指出,大家看到的很多营救场面,实质上是达不到规范标准的,这就难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未来紧急救援的四个方向

  如今,曲国胜和他所在救援中心的同事们正在总结汶川地震的实战经验,在曲国胜的眼中,未来的紧急救援会朝着四 个方向发展。

  第一是通过大量的培训和演练,来提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级政府组建的救援队的专业救援技术,提高熟练 运用科学救援方法的程度。通过这次救援,我们看到很多救援队指挥缺少规划,救援经验不足,对操作过程也不是很熟悉。

  第二是实现与国际救援技术和标准的接轨,如在某一废墟的救援结束后,需对被施救人员地点、数量、时间等进行标 记,以便其他后续救援队及时了解该废墟的救援情况,目前除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已系统进行过此类培训,但很多救援队 还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要系统培训搜救技术和方法。

  第三是对一些新的高科技搜索设备的应用,包括搜索机器人和手机定位。特别是通过手机定位来快速锁定搜救目标, 尽管这次在地震中应用得比较晚,但是这已经预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第四,我们未来最主要的方向将是通过大量的废墟采集来丰富我们目前救援培训中废墟的类型和数量,并借助高科技 的手段来实现三维数字化的虚拟域和场景模拟的构建,为我们的实际救援工作提供服务。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