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电影风向标)(记者肖璇) 2009年4月,全球经济深陷危机。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期间,发表讲话特别提到要“靠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温总理的一席讲话传达出中国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应有突出表现的热切期望。
“口红效应”助推电影业 危机变商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最严重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冻得发抖,好莱坞的电影业却热闹非凡,尤其是场面火爆的歌舞片大受欢迎,从那时起,好莱坞奠定了独特的产业地位。
为何投资巨大、回报相对缓慢的电影业反而能逆势一飞冲天呢?大量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成为美国人逃避现实的“疗伤”良药。这种逆市的繁荣说明:经济的不景气仍然有可能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一方面人们仍然会有潜在的消费欲望,即使买不起住房、汽车,还是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另一方面,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作为一种推论,“口红效应”让人们想到,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电影以及其他文化娱乐产业既可以成为价格较为低廉的消费品的提供者,也可以带给“寒冬”中的人们一些温暖和欢乐。一部好的电影,正如一支美丽的口红,观众走进电影院,以其尚能承受的价格换取两小时的欢愉。更有那些励志影片借银幕上的人物使观众鼓起拼搏的勇气,一石二鸟,难怪苦恼的人们趋之若鹜。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
温总理寄望文化产业 创新振人心
历史上,经济萧条的时候恰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提振信心,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温暖人心。现在我们把科技、文化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我们又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雄厚的根基。靠你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能够带来科技文化的大发展!
温家宝日前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靠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在中国,针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两种声音。华谊、橙天、慈文东方等影视公司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金融风暴对中国娱乐业影响不大,娱乐市场这两年一直面临市场萎缩、供大于求的困境以及投资减少、身价下降等问题,本身就是娱乐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并非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但北京飞乐唱片公司总经理钟雄兵透露,因受金融风暴影响,他们公司原本在今年年初策划的几个大型明星演唱会被迫取消或推迟;宋祖德称广东60%的影视公司已无力投资拍片;西安光中影视的负责人赵军透露,目前很多影视制作公司已经开始收缩资金、准备“过冬”。
而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掀起的华语电影热,给了更多投资者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
正如温总理强调的,“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创新意识和能力”才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立身之本。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文化娱乐来丰富生活,任何时候优秀的剧本都不会少人投资,《花木兰》的故事在被迪斯尼传遍世界后,2009年,在传说中花木兰的中原故里,在其“暮宿黄河边”“寒光照铁衣”的漠北戈壁,这一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又被重新演绎――中国自己投拍的电影《花木兰》,正在紧张拍摄中。
另外,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形态,一个重要的规律是无中生有。对基础设施和条件的依赖性不是很强,这也是地处内陆省份的湖南,在不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产业以人的智力、创意等非物质性投入为主,资源消耗小,产业链大,其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对金融危机的缓冲作用、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可以使我们在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如何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独特作用,做大、做活、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最早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复苏起来,是摆在所有文化产业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电影风向标独家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