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方媒体关注中国地震灾区重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0日02:25  新京报

  世界看中国·聚焦

  本周,5月12日,造成86633名同胞遇难、失踪的汶川大地震将迎来“周年祭”。而在上周,国外媒体也再次将中国报道的焦点,对准遭遇地震一年后的四川灾区。在这些报道中,不少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众在灾难后巨大的重建勇气表示赞叹。

  “北川废墟中的勇气”

  “废墟中的勇气:重回北川”———5月9日,英国《独立报》以此为标题,报道了震后一年北川的重建情况。该报记者克利福德·库南亲自走访北川,撰写了这篇报道。报道说,1年后重回北川,尽管地震废墟依然存在,但这里却充满了生机。“尽管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但在这里的城镇和乡村,处处可感受到积极的重建氛围……许多新居已经建设起来,不少房子还很漂亮。”报道说。

  报道还说,地震一年后,灾区的民众看起来生活得不错,生活气氛也很欢快。报道援引一名居住在板房中的北川人的话说,“住在这里非常方便,去年冬天也没想象的那么难过,在这里,你能感到一种强烈的团结精神。”

  “一年前,在地震发生很多天后,我仍能听到地震废墟下幸存者的呼救声,而到如今,与地震遗址相比,北川更是一种‘国家精神’的象征。”报道说。

  “重建推动经济发展”

  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在上周的一篇报道中关注四川灾区民众的重建精神。在这篇以“一年后,中国地震幸存者的奋斗”为题的新闻报道中,该报记者讲述了一名在地震中失去儿子,自己险些瘫痪的映秀镇人重新走上生活之路的故事。“在四川地震重灾区,人们正努力恢复他们的生活,重建被毁坏的家园。”报道说。

  报道还特别提到,尽管地震的悲痛依然存在,但中国政府已经在灾区投入了1.7万亿人民币,用于灾区重建和失业灾民的再就业。而这些用于道路、桥梁、房屋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投入正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报道还援引联合国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组的一名女负责人的话说,在灾后重建方面,中国的速度明显比她所见到过的其他国家要快。

  “在歌声中重建四川”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对震后周年的一篇报道标题则围绕两名在灾区作志愿者的外国音乐人展开,这2名志愿者目前正在灾区一些学校为学生演出,实施心理援助。报道说,其中一名叫戴夫·梁的志愿者对灾区孩子们的乐观精神深感震撼,“尽管经历了最黑暗的日子,但孩子们总能找到如此多的快乐,正是地震让他们更加团结。”戴夫·梁说。

  “震后,在歌声中重建四川”———这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上述报道的简短标题。(百千)

  世界看中国·言论

  一年前,强烈的地震袭击中国四川,让北川一半居民罹难。一年后,在北川的地震废墟上,本报记者感受到这里的民众非凡的勇气。

  ——9日,英国《独立报》实地报道震后周年的北川

  最近有很多关于“G2”的谈论。但认为中国和美国在一起,能够半独立地承担全球最主要的问题,这种想法却是过头了……目前而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更可能意味的是一个多极世界,而不是两极世界。

  ——《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评论中美目前的全球地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