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男子废墟下生存178小时:地震震不垮生活的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0日07:26  中国青年报
男子废墟下生存178小时:地震震不垮生活的勇气
工作中的马元江。 本报记者 田文生摄

  本报记者 田文生

  记者5月2日在映秀镇第一次看到马元江时,他正费着劲儿试图把钥匙套入钥匙圈。

  他谢绝了记者善意的帮助,用左手假肢配合着右手一次次尝试。终于成功了,他却非常平静,并没有特别的表情。

  拿鸡蛋、端杯子、取牙签、点香烟……马元江出院后利用一切间隙锻炼假肢,直到成功。

  他安装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肌电感应假肢,只有1031克,比人的手臂重量还轻。“肌电手”能通过人使用手臂所产生的肌电信号进行准确控制,完成打开、闭合、旋转等简单动作。

  汶川大地震中,32岁的马元江多处严重受伤,只有左脚能动,在废墟中没吃没喝坚持了178小时22分钟。随后,他的救治经历前所未有:命悬一线,身体各组织器官濒于崩溃,接受了6次手术。

  地震袭来时,马元江正在映秀镇的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4楼会议室开会。地面剧烈抖动,茶杯翻倒,大伙儿冲出会议室,房屋轰地倒了,预制板和砖头劈头盖脸扣下来,6人全被埋在废墟中。

  龙建立埋得最浅,两小时后就自救脱险。两天后,李平华也成功获救。

  “阿婆阿门一株葡萄树……”,妻子黄丽充满爱的歌声让工程师牟玉雷轻松下来,80小时后获救。此时,距离他的33岁生日还有3天。

  李科以被困住的右脚为圆心,搜寻到4块面包和一瓶水,将面包掰开,一点一点地吃,被困近90小时后,他再次见到阳光。

  44岁的虞锦华被埋149小时,废墟中,她和马元江被埋位置相距约8米,透过砖石的缝隙,可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人的生死对话成了鼓舞彼此的精神力量。

  他们都知道自己被埋得很深,“伸不出手,更不见五指,”马元江多次提醒,“千万不要激动、慌张,控制呼吸平稳,保持心律稳定。”

  每过几个小时,他们就互相打气。

  “如果我出不去,看到我的小孩虞姐你多帮忙。”马元江说。

  “我听见好多救援声,坚持了这么长时间了,千万别泄气。”虞锦华说。

  在黑暗里口渴得极为难受,大家就许了很多心愿,“出去以后吃西瓜一定吃个够,好好喝几顿夜啤酒。”

  “我一直控制着自己的思维。获救前,我听见外边有人说,‘这家伙打呼噜的声音怎么这么大。’其实,那是痰往下涌,喉头憋得难受。但我非常兴奋,我知道,我有救了。”他说。

  今年春节,6家人在一起聚会,完成了在废墟里许的愿。

  “地震震不垮我们生活的勇气”,马元江说,“地震给我留下了什么?是对生命、爱、友谊和工作的珍惜,坚定了‘人总是能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这是面对灾难最重要的生存法则。”

  尹春龙是地震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救援志愿者。这个从资阳到成都打工的20岁农民工,跋涉10多个小时走入灾区,“像摘蘑菇一样”在废墟下保持同一个姿态,锯断钢筋,凿洞救人。一条求生的通道打开了,尹春龙看到了虞锦华。

  虞锦华被救后的当晚,尹春龙又开始搭救马元江。一直干到天亮。他在废墟下用双手凿出一条近8米的通道,够得着马元江的手了,将葡萄糖水通过导管喂给马元江。5小时后,马元江被消防队员抬出废墟。

  出院第二天,他就赶到双流县金桥镇,看望正在种香菇的尹春龙。

  “为什么要首先感谢尹春龙?”马元江说,他是个最纯粹的志愿者,他让自己肃然起敬。

  恢复后,志愿精神开始在马元江身上延续——今年3月5日,他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经常抽空看望别的伤病员,现身说法给别人以希望和激励。去年儿童节,马元江第一次离开重症监护室,为地震灾区的13位小伤员做心理辅导。当他坐着轮椅被推进病房时,迎来了热烈的掌声。

  5月2日至4日,正当人们在享受“五一”假期时,马元江在厂里24小时值守,他在出院后第9天开始上班,至今未请过一天假。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不劳无获的道理,我得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己所在的发电部90多人中,有49人遇难。“活着的人担子就更重了,那些死去的兄弟、朋友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监督我们的,我们要对得起他们,让他们安息!”

  本报映秀5月9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