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5·12地震一周年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无论是吉娜羌寨还是北川老县城都吸引了不少人群。他们到老县城祭奠,去羌寨看看震不垮的羌民。当地灾区群众估计人数是平日几倍,这些人大多是从外地赶来感受地震教育,他们希望从灾区人身上学到坚强。
老县城凭吊人气上升
受灾最重的北川老县城外昨日也是“人气”上升,气氛凝重肃穆。赶来凭吊的除了当地逝者的家属,更多的是自发利用双休日来凭吊的游客。但老县城震区遗址暂未开放,只能持北川身份证的群众才能进城拜祭。外地游客只能将私家车密集地排在老县城控制区前的马路上,从控制区旁边的山路步行上山远眺震区遗址。有游客在一旁点烛默哀,但仍然有不少游客以禁止拍照的震区废墟为背景,摆出各种不同姿势留影。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老县城不远的北川中学遗址前。
据四川政府日前通报,拟将北川老县城建成世界首座整体保存地震遗址原貌的灾难性遗址保护区,发挥地震遗址、遗迹的见证展示、纪念凭吊、训练演习、科普教育等功能。
老县城外的大路两旁,当地村民摆起一个个地摊向来往游客兜售地震光盘、照片。“我们也是灾民,我有几个亲戚遇难了。”胡大妈坦言这是一个两难心情,原来家里种田为生的她田地被压坏,只能卖地震光盘维持生计。“我也不想卖这些,我心情也不好受,但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据了解,当地政府并没有向摆摊者收取任何费用,但5月13日地震周年祭活动结束后,将禁止沿路摆摊开始修路。“这样我只能去帮忙修路赚钱了”,40多岁的胡大妈说。
羌族人一样乐观向上
潺潺流水的河对岸,69栋青砖翘顶的羌族碉楼错落在山腰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新修的水泥路,而碉楼之间的空地绿化井然有序。昨日,震后重建的吉娜羌寨吸引的游人如鲫,全国各地车牌的私家车在羌寨门口排了一条长龙。
羌民王成波在他的羌家别苑里忙不过来,招待客人的饭桌已经定满。“下次来要提早定位!”他说每逢有活动,这里的游客都特别多“地震之后,房子坏了可以重建,但田没有了,只能做起农家菜。”
山腰下的魏奶奶在吉娜羌寨有两层180平米的房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出去养猪,我老人在家没啥事,也琢磨着开个小客栈。”这不,因为游客增多,用于表演的羌民服装的需求大增,传统羌民魏奶奶心灵手巧的羌绣大有用武之地。
“羌家书屋”、“羌民农家菜”的牌子纷纷在羌民门口挂起,羌寨广场上向游人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店面,透视出重建后灾区旅游业的风生水起。“发展旅游,服务游客,我们也是靠自己的劳动致富。”王成波的妻子乐呵呵地说。
本报特派记者 谢庆裕 赵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