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震区重现羌族文化风采:让村里每个人都跳羌族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0日08:10  南方日报
震区重现羌族文化风采:让村里每个人都跳羌族舞
  王官全每天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到自己成立的羌禹文化中心看看,他的心愿是每个大禹子女都能穿上民族服装跳起自己的舞蹈。谢苗枫摄

震区重现羌族文化风采:让村里每个人都跳羌族舞
布瓦村的羌族碉楼正在维修中。丁玎摄

  文化复建的过程中,羌文化显示出巨大的坚韧。

  掌握民族技艺的羌族人纷纷返回这片土地,只为再次吹响清脆高亢的羌笛,跳起欢快的羌舞。

  文化,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又正因其无形,而钻进我每次重返的镜头里,也渗透在有着羌族痕迹的震区每一个重生的狭缝里。

  第一次去震区,就是北川。这个烙着“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印记的山山水水,被地震辗成了废墟:

  约7万的羌人,在地震中死伤过半;北川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遇难,两位对羌族音乐、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员也在其中;北川羌族研究所从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军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都不幸遇难,特别是口弦演奏者幸存不到10人,羌笛演奏者仅存2人。

  除了县档案馆85000份档案损失过半外,上万件实物文物全部被埋在废墟下,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多处省、市、县级地面文物、名胜古迹完全损毁。

  加上突如而至的创痍,我曾经担心这样一场地震,会不会加速这个有3000多年历史的民族灭顶。

  但也许逐渐流走的消逝激发起挽留的决心,又或者羌人骨子里的骁勇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挣扎。

  很快,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就发出“向全国征集流传在外的地方文献、禹羌资料、北川红色文化资料及地震资料”的公开信;震后一月,羌绣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猫儿石吉娜羌寨成了全国震后重建重点建筑群……

  在成都开烧烤店的编导李永红回来了,在成都一家演艺厅吹奏羌笛的黄锦河回来了,茂县歌舞团编导韩树康也赶了过来,王官全也不去西安教羌舞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年的传承人杨华武心里,每一位羌文化的表演者,都是羌族文化的希望。

  于是,当我过年第二次再到北川时,深深地被打动。这个不屈的民族能3000年不倒是有道理的。

  才半年多时间,重建的板房学校里课间锻炼的不是广播体操,而是羌族舞蹈基本步;年迈的释比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新收了3个年轻的徒弟;“羌绣技师”的招募出现在板房区公告栏上,意为培养羌绣新人;在北川入口处的吉娜羌寨更是立起了簇新的羌族标志建筑———碉楼和69套房屋……

  快一年了,再来到这片曾经山不再山,水不再水的地方,如今又郁郁葱葱。

  本来想搞生意的儿子现在愿意跟王官全学羌舞了;有人要拜黄锦河为师,学习羌笛的演奏和制作;一幅羌绣能卖到上千元,比地震之前价钱还好。而根据政府的规划,北川将在境内兴建9个非物资文化遗产传习所。具体的项目包括羌族山歌、沙朗、璇坪腰梆、羌年、十二花灯、禹迹、大禹传说、羌茶、口弦、羌绣、吊脚楼以及羌族水磨漆等。

  而那些被摧毁的实物,政府也在想办法修复及再开发。比如,北川地震纪念旅游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级纪念旅游地,最终计划建成世界自然遗产;而由于全国征集,目前北川搜集的羌文化遗产物品比震前还要多,北传羌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将在3年内建成开放。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正度玉门关!过去很多羌人不敢想象的关注,正慢慢成为现实。震后重建不仅给羌人一个恢复建设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恢复和弘扬羌文化的机会。

  临走,吉娜羌寨的深处响起了羌笛重新演绎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重返手记

  故事

  他们身上都有大禹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跳羌舞。地震增强了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羌舞转移了他们心中的悲伤。

  建成后的吉娜羌寨在村口垒起了两座高高的特色碉楼,有村民说是想让每个进出北川的人,都记着大禹的故乡并没有倒在地震中。

  就像在那些覆盖废墟泥土上,重新冒出的当地独有的“猫耳朵”小花,一簇簇,一团团的,紧挨着,开得艳艳的。

  快一年了,几乎每天晚上在擂鼓板房区的安置点广场上,都热闹着欢快的舞曲和旋转的人流。

  当中总有一个头发都白了,但身上总是披挂着艳丽的羌族服装的老人。跳着,转着,一昂头,一躬腰,流畅的舞蹈不亚于任何一个年轻人,甚至还可以说,跳得更动情,更投入。

  这位57岁的羌族老人叫王官全,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更是“活宝”。因为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震后擂鼓2万多灾民中,只有他和另外一位专门记录口传文化的老人还在生。

  他俩一文一“舞”,带着族人把大禹故乡的文化传下去,“一代接一代”,“起码不能在这一代人里断送”。

  “地震带走了很多人,一些以前一起传承羌舞的伙伴也走了。”王官全表面看是一个壮实的“大老粗”,但手下脚上却浸淫着40年羌舞功底,从北川县川剧团,一直跳到教书先生,再跳到深山野林里的各个寨子,然后又回到了擂鼓。

  “羌人虽然生来就懂得跳舞,但能对应各个节气来跳却并不容易。”王官全笑着说,自己也是在边远的寨子里才接触到最原始的羌舞,还从当地释比(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大成者)那里学到祭祀用的皮鼓舞。“虽然是一个基本步子反复跳,但不同的节气是应对不同的步子,很多年轻人并不懂,也不愿意学。”

  一场地震,把很多东西都改变了。

  震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但震后不少人开始蠢蠢欲动;震前还有好几位传承人,震后懂羌舞的就只剩下王官全一个。

  “可能是地震让人一下子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可能是跳舞可以转移悲伤”,从去年9月开始,王官全带领胜利村村民在擂鼓镇板房区跳羌舞。他们也没想到,整个板房里的住户都会加入进来。从那时,广场上的羌族音乐就没有间断过。“一开始有的人放不开,还沉浸在悲痛中,只在旁边看,后来音乐响起了,就越来越多的人加进来了。最多的时候能有几百人一起跳,场面壮观,而且跳的人一天天乐观起来。”

  “只要肯跳,就说明他们想摆脱受灾的回忆。”王官全说,他们跳的最多的数欢快的锅庄舞,因为音乐一响,能把人带到愉快的气氛中。

  由于带着大家逐渐走出阴影,王官全在擂鼓,乃至北川都有很大名气,走在街上大家都客气地称呼“王老师”,更是常常去他在胜利村安置点成立的禹羌文化中心坐坐,聊聊,学步子,学羌绣。

  “我还会继续领跳下去”,差不多一年了,王官全还是每天领着大家跳一个多小时。在他的蓝图里,到达地震造成的几个著名景点———北川地震博物馆和唐家山堰塞湖等———都要经过擂鼓镇,而羌舞能容易留住游客的脚步。“能把文化传下去,又能强身健体,还可以疗伤,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对于羌舞的继承,王官全除了领舞外,他每次出去表演时所挑选的演员都不同。“轮换着,让他们都得到锻炼。”王官全说,他儿子也跟着跳,希望以后能接他的班。“大禹多厉害,多坚强!这里的大禹文化也有3000多年了,哪能这么轻易就没了,我们不能丢祖先的脸!”

  一年光影

  修复后的文化建筑,将重现羌族文化旧有的风采。

  对话

  想把羌文化编进孩子的教材

  王官全手指粗大,手掌布满裂痕,嘴唇上撇着一簇浓密的胡子。若不是那身典型的民族服装,别人很难把他与北川唯一的羌舞传承人对上号。但就是这个近60岁的老人,还坚持每天领舞1个多小时。

  记者:听说您原本要去外地教人跳舞。

  王官全:那是去年9月,我都已经坐上车了,准备去西安一个旅游区教人跳舞,擂鼓胜利村支书席成友打电话让我回去。他说想通过羌文化发展当地旅游。想让我教跳舞,让村里每个人都会跳羌族舞。

  记者:初时大家会跳吗?

  王官全:起初,很多人跳舞都目光呆滞,但现在经常能看到欢快的笑容。有些老人跳舞姿势难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几天不跳,心里就痒。有的平时抱着孩子走路还觉得累,但抱着孩子跳舞半个多小时也不觉得累。

  记者:那现在有什么打算?

  王官全:希望组织一个民间舞蹈队带着村民参加各种活动,一边练兵,一边学习,以后让他们去教身边的人。

  另外,想和另一个文化传承人一道,把那些原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只能身教”的羌族文化用文字、音像整理出来,交到大学教授里去,形成系统。除了让全国想了解羌族文化的人多了个渠道,最好还能编进羌族地区孩子的教材里去。

  祝福

  请好好地生活下去

  去年没有给灾区的各位送上祝福。现在一定要补上:请好好地生活下去,就像你们已在天国的亲人所希望的那样。千万不要把痛苦憋在心里,偶尔软弱一下是无罪的。请时刻记住,我们都愿意支持你、帮助你;所以,你绝不是一个人。

  南方报网网友revival(湖南省)

  我们心连心,永相随

  心连心,永相随!同胞们,让时间和事实证明,我们心连心,永相随。愿我的祝福和关爱能为你们抚平伤痕,创造幸福的生活!

  南方报网网友丘波(广州市)

  欢迎登陆南方报网www.nfdaily.cn,为地震灾区人民祝福。手机用户可将祝福内容发送至106580007861。

  本版撰文:

  本报特派记者谢苗枫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