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川在老县城为“5·12”汶川大地震遇难者举行公祭。
同时,为方便祭奠群众,北川老县城从昨日起到13日对当地群众开放。
截至昨日下午6时,进入老县城祭奠的群众约有3.5万人。
外地游客禁止进入
昨日中午12时许,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正式开放。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地群众在管制区入口前排起了长队,执勤人员正仔细核查身份证件,只有持当地身份证的人员才能进入。贴有“祭奠”字样的中巴车,从安县方向送来当地群众,中巴车一辆接着一辆。大量外地游客因无法进入老县城,只得前往老县城旁边的望乡台眺望北川。
为减少游客数量,确保祭奠人员通行,北川交警部门在安昌镇彩虹桥、永安镇、擂鼓镇和凉风垭设置了四处卡点,外地车辆不准进入永安卡点以内,当地群众的车辆也只能停在凉风垭以外。
楼房上挂出祭奠标语
此后,记者获准进入老县城。记者看到,这里与清明时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道路中间的巨石已被清理,三道拐祭奠区域也整修一新,并设置了摆放鲜花的区域。老县城多处楼房上也挂出了醒目的祭奠标语。比较集中的祭奠区域也修建起了祭奠用品焚烧区。
记者注意到,老县城内没有了警戒线,随处可见温馨的提示。警力少了许多,但群众秩序很好。截至昨日下午6时,进入老县城祭奠的群众约有3.5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去年5月12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考虑到当地许多群众习惯农历作息,北川老县城在今年5月2日(即农历四月初八)也向当地群众开放了一天。
悼念亲人没有悲伤
在北川老县城内,记者看到,当地群众燃起香烛,在废墟旁静默,或低声抽泣,当香烛燃尽,他们就慢慢地走开……
“你们真的能从悲伤中走出来吗?”法新社一位记者操着蹩脚的普通话问一位在废墟旁祭祀的羌族男子。男子站起身来,咧开嘴笑着说:“没得啥子……”
一对父子用竹竿抬着一桶东西,从老县城尽头走出来。执勤武警上前检查,父子俩带出去的竟是满桶的新鲜枇杷。执勤武警请示领导后通知父子俩:“枇杷可以带走。”原来,父子俩回家祭奠后,看见自家枇杷树上结满了枇杷,便打算摘下来带回板房分给大伙儿吃。
130人集体祭奠亲人
花圈挽联上,右边密密麻麻地写着逝者的姓名,左边写着四个字“卢氏家族”。这是记者昨日在北川县城内见到的最大一个悼念人群,足足有130人。
领头人卢时均女士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女婿、孙子。她告诉记者,她们整个卢氏家族在北川老县城内遇难的共有8户人家,近20人。地震后百日和清明节时,都只有她一人来悼念。这次地震一周年,她联合另外七户人家一起前来悼念亲人。这130人分别来自绵阳市各区县及成都等地。
昨日,记者看到,前来祭拜的人群中成群结队者很多。北川电力公司的韩西平率14人进入北川老县城,在电力公司门口祭奠亲人。他的母亲王永芳和3岁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难。
本报记者 陈刚 向勤 实习生 陈悦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