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随刘邓入重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13:45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杨东晓

  译电就是各司其职,

  亲人之间也不沟通工作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回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留在南京的那些平时不摸枪的机要人员,每 人发了一把枪、三发子弹,这一天,张秀云和她的文职战友们兴奋地朝天鸣枪庆贺建国。

  从哪条路进西南

  在这次鸣枪庆贺后不久,刘邓又一次接到命令,指挥西南战役。10月21日,张秀云随刘邓这对合作了13年的老 搭挡南下,开始了进军大西南的征程。为了扰乱国民党对刘邓大军动向的判断,24日刘伯承车过郑州时,在这个纵横交错的 铁路枢纽,向群众大会宣布了大军即将攻打四川的消息,这使得国民党难以判断刘邓是先走陇海线从秦岭方向入川,还是直接 南下,从湖南入川。

  作为司令部机要人员,张秀云本以为南下武汉时,能见到分别多年的堂妹、另一位机要工作者张淑云,也未能如愿, 几年后从重庆调往北京时,她们才得以相见。张秀云说,机要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她在开封和南京时分手的另外一些亲密战 友,从工作分配和调动的那一刻起,就只能在心中想念,此生再无音讯了。

  在途径三峡时,张秀云坐上了几十人一艘的轮船,三峡的桔子很便宜,花一毛钱就买了一脸盆,大家高高兴兴地分着 吃,不知谁一碰把盆碰到了江里,于是一盆桔子连同张秀云的洗脸盆急速顺流而下,轮船继续载着军人激流勇进。

  译电员各司其职

  张秀云是司令部的译电员,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文下发给张秀云后,由她来进行译电加密,变成密码再给下一道程序。 报务员根据她提供的密码进行发报,报务员只能看到密码,但不知密码所表示的内容。机要工作的每一道程序,就是这样严密 ,每位机要人员掌握的信息都是片段式的,只了解自己所涉及的那一部分程序。

  在对方收到电报再回复电文时,由报务员先收下来,再由译电员进行解码翻译,而收发报的不能是同一个人,加密与 解密的译电员也不能是同一个人,司令部里每一位机要人员各司其职,互不询问工作内容,即便是张秀云和董岐峰这样两位做 着同一项工作中不同环节的上下级和亲密战友,也不知道对方每天接触到的电文是什么。

  邓小平频频致电袍哥

  在进军重庆前的一个多月里,张秀云给邓小平译电时,很奇怪地发现,邓小平经常给“袍兄”、“袍弟”发电报,她 不知道袍兄或袍哥是什么意思,但又不能问,直到入川后才知道,袍哥会是四川一种秘密的帮派组织,袍哥会的势力从清末民 初起就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了国内战争末期,国民党部队仍然像抗战时一样,希望借助大西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将 南京政府迁到西昌,负隅顽抗到底,所以,国民党也借助了袍哥会的力量,拉拢袍哥们成立“救国军”,中国最大的地主武装 ,收租院的主人刘文彩就是袍哥会的首脑之一。

  刘邓一边逼近四川,一边坚持政治争取。张秀云记得,邓小平经常致电报给一个叫刘文辉的人,还有一位叫邓锡侯。 刘文辉是刘文彩的六弟,11月21日,刘邓向西南山高路险难以强攻的川黔康滇4省国民党军政人员提出忠告和号召,在地 方上,又经常派人对他们晓之以理,通过这些势力与蒋介石的矛盾瓦解了他们最后一道心理防线。重庆12月1日解放,9日 ,川、康、滇国民党军政要员卢汉、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即宣布起义,此时,刘文辉在西康已经当了10年省主席。川康 滇这次有计划的起义,结束了蒋介石盘踞西南的最点一点希望。

  刘邓的四川建设

  重庆解放之初,社会混乱,残留的特务经常搞绑架和暗杀,张秀云回忆有些干部进商店买点东西,就再也回不来了, 形势相当严峻。当时机要人员住在曾家岩中共南方局,这里对外是周公馆,其实还内设了中共西南工作委员会、华南工作委员 会。作为机要人员,她们严格遵守着三人出门同行的制度,并且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回到曾家岩。

  四川解放后,刘邓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邓小平任中 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从他们的任职上,也能看出这两位老搭档工作间的默契。张秀云说,刘伯承 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稳、准、狠”,经常教育队伍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狭路相逢勇者胜”;而邓小平工作作风干脆利索,战争 年代讲话像个小钢炮,在四川搞经济建设时,还是小钢炮,听邓小平做报告很过瘾。刘邓之间这种默契用时任二野前线记者李 普的话说,就是:“在刘邓之间,是难以放进一个顿号的。”

  中国西南在刘邓领导下土改、剿匪、建立政权,并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生产。两年后,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在四川开展 了多年新农村建设和教育事业的梁漱溟见到他的同年毛泽东时说,自己解放前在四川苦干了那么多年,深知那是一块杂乱之地 ,现在短期内出现的巨变,出乎他的意料。梁漱溟把四川经济建设上的成就,首推刘邓治理有方。他还特别提到邓小平“年轻 能干”,在解决袍哥这一上百年的历史问题时,政策掌握灵活,对大多数袍哥不追究历史,避免了他们与新政府的对抗,是一 种很稳妥的方法。

  离开刘邓,继续机要生涯

  张秀云和他的爱人董岐峰没有随邓小平入藏,他们的机要生涯开始向和平年代的需要过渡。1950年7月,他们从 火炉重庆调到北京,中央军委在西山成立了政务院办公厅秘书训练班,为共和国培养新形势下的机要人员,董岐峰被任命为主 任,王秉恒、李永正任副主任。后来这个秘书班在北京的南大门河北涿州正式开课。

  两年后,为了提高新中国机要人员的文化素质,政务院秘书厅又在北京甘家口成立了机要人员干部学校,董岐峰任校 长。与此前他在各个机要机构所任的队长、主任不同,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全国党政军机要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以外的各项 修养,并把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到高中水平。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