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CTV-1《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CCTV《东方时空》2009年5月11日播出《震区妈妈再孕希望》,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今天是2009年的5月11号,现在是晚上的9点38分,那么再过十几个小时,就是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许多人将难以入眠,特别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当祭奠渐进高潮的时候,他们思念亲人的痛苦也会愈加的浓重。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尤其引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那些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在经历了丧子之痛,重组家庭之后,许多母亲又燃起了再次怀孕,生育的期待。而因为她们的年龄,以及经历的特殊性,又让她们的再次生育面临了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那么她们目前的生活,情绪状况如何呢?她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吗?记者再次走进了灾区,走进了她们。
解说:这些孩子都是5.12地震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很多都是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打击,生育他们的妈妈80%的年龄都在35岁以上,最大的已经43岁,而这些宝宝的诞生书写了他们的父母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坚强。
闵同意今年35岁,她已经怀孕8个多月,由于年龄的缘故,闵同意怀这个孩子很不容易,刚开始差点流产。
闵同意:很不容易怀起(孩子),这个怀起,睡在床上,起码前前后后都躺了一个月。 陈淑慧:刚刚停经过后,40多天的时候,她阴道有点出血,就有点先兆流产的这种迹象,医生就喊她卧床休息,保胎。
解说:和闵同意统领的匡小红,预产期比她晚几天,她和丈夫一直很恩爱,而原先他们15岁的女儿也是村里闻名的乖女孩。
王宜芬:她那个女娃很乖的,他们原来这女儿在外面打工,帮餐厅打工,女儿很乖,女儿每个星期回来,洗衣服,做点家务,什么都要做。
解说:巨大的打击使她的丈夫一度很消极,他无法面对新的生活,更不打算再要孩子。
匡小红:我劝他,他开始说不要,他说没女那么听话,好像觉得把她养那么大,一瞬间就没了,觉得好像人生没有意思,就觉得,我就劝他,我说又不是光是你一个,那么多的娃娃都没有了,还是要生活的,大家心情还是一样的,我就劝他,这才加上他们姐姐劝他,计生办的又来关心我们,慢慢慢慢这才想开。
解说:为了让这些地震中受过创伤,年龄又偏大的妇女能够重新顺利怀孕,都江堰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专门成立一个再生育科,为她们提供医疗和心理方面的支持。
记者:这儿的心理专家告诉我说,其实在给再受孕的妇女做心理援助的时候,有许多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比方说在给她们做心理咨询的那些义务工作人员,她们所穿的大褂都是粉红色的大褂,那这个粉红色就让人非常的温馨。那还有一样东西是粉红色的,那就是我手里拿的,都江堰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所发的计划生育政策温馨服务卡。那这个粉红色的卡呢,每一个符合再受育条件的妇女都可以人手一张。有了这张卡以后,她们可以免费去咨询一些关于生育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免费拿到她们怀孕所需要的叶酸,最最关键的是,也是让这些妈妈心里觉得非常踏实的是什么呢?在分娩的那一刻,她们可以打电话给一些救护车,免费把她们送到这样的定点的妇幼保健医院,让宝宝们顺利的生产。
解说:在生育科的陈淑慧医师,经常到闵同意和和匡小红的家服务,上门服务就成了陈淑慧最常用的工作方式。闵同意坦言,她觉得这次怀孕比上一次累多了,因为丈夫和婆婆更加细心照顾她,什么事儿都不让她干,她希望这次能生个漂亮女孩。
匡小红:很乖的嘛,很漂亮的,女娃娃嘛。
记者:像谁呢?
匡小红:像他们爸爸。
解说:让匡小红更感到宽慰的是,邻居的李妈妈上个月刚刚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她每天都会去看看,交流经验,去握握宝宝的小手。乐观的李妈妈,把去世的女儿的照片放在电视机上,让她和自己一起看着新生宝宝一天天长大。
现在匡小红除了每天都和丈夫出门散步,还喜欢早早地摇着孩子的摇篮,听着悦耳的玩具音乐,仿佛他已经来到身边。
匡小红:早点生下来,觉得多一个娃娃就快乐了,以后生活就有盼头了。
解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龄妇女都能和闵同意、匡小红一样幸运,由于身体状况不好,精神压力大,很多妇女不孕和流产的机率都很大。
闵同意:现在怀上孩子的,工作还是比较好做,主要是没怀上的,有些心情不好,她心情越不好,越想怀孕越怀不上,这个工作就不好做。
主持人:截止到4月30号呢,在都江堰已经有了74个母亲是在地震后怀孕,而顺利生产的宝宝。那么据四川省人口计生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呢,灾区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计划生育家庭共有六千多个,而且已经有不少再剩余了,婴儿降生了。那么初步估算,地震一周年之际,四川地震灾区将迎来首个再生育小高峰,除了相关政府部门之外,一个叫妈妈之家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也在都江堰坚持为这些人做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解说:这些纸做的花朵叫“妈妈花”,这个不大的房间叫做“妈妈之家”,是在都江堰城北新居板房里,对再孕妈妈进行心理援助的一个公益组织。这些妈妈花过几天就会拿去义卖。
记者:这些妈妈的情绪到底怎么样?
刘猛:一直都不是很稳定,也就说失去孩子的母亲,这是整个灾区心理创伤最严重的一个群体。
解说:创办妈妈之家的志愿者就是刘猛,他是来自河北的一位教师,地震后他一直坚守在灾区,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援助。
记者:比方说叫她们去折那些花,其实是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是吗?
刘猛:没错,主要是转移她们思维的指向,经常的,如果是她们一个人,或者是夜晚的时候,总是会回到过去。她的思维的指向非常的狭窄,而且方向性总是过去,指向过去,而且范围狭窄,只是想到孩子,想到孩子也只是想到那一些片段。那么怎么办?就让她的这种思维,至少先指到现在,指到现在,就是你这个手上的东西,你先指到这儿,指到这儿是不解决问题的,还要指向未来。
解说:这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女士叫蒋玲,她现在是妈妈之家的管理者,但在此之前,她也是一个需要被心灵救助的妈妈。地震,夺走了她刚出生67天的儿子,晨晨。还让她失去了包括最亲爱的妈妈之内的13位亲人。蒋玲每天都会打开自己的博客看看儿子的照片,不过现在她已经不再那么爱哭了,因为她有了新的希望,她要再孕育一个新的生命。
蒋玲:我就在想,不管我现在身体怎么样,不管可不可以怀,我必须得马上带一个孩子,我要一模一样的,跟我儿子哭声、笑声,还有其它方面,反正必须得一模一样,就连身上的每个地方,他有胎迹我都要一模一样的,就那么想,然后我当时真的是想去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但是到这儿之后我才知道,那种想法是对未来的孩子很不公平的,所以我现在就想只要他健健康康没什么,没什么其它的,儿子、女儿都一样。
解说:蒋玲在刘猛的邀请下,来到了都江堰,本来她就准备来散散心,结果却当了妈妈之家的志愿者,她用志愿者的工作为自己疗伤,也抚慰着其他和自己有一样经历的妈妈们。 蒋玲:我就是主要负责和她们沟通,然后听她们哭,反正我就陪她们笑,陪她们哭。然后现在跟她们一块说说话,聊聊天,然后她们要去哪儿,我陪她们。
解说:刘猛告诉我们说,由于需要心理援助的很多,而心理咨询师又相对短缺,所以他们发明了一种,利用情景做心理援助的办法。
刘猛:这个妈妈之家其实就是一个情境,那么就是这些妈妈们是蒋玲的一个情景,蒋玲又是这些妈妈们的一个情景,它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一个影响,然后大家来共同地走出来。
解说:针对这些震区的妈妈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妈妈之家,所有的物品都有它们的作用。
刘猛:动的东西,就是这个屋子里面必须得有动的东西,就是必须得有钟表,有摆钟,能够走动的。或者是有一种小挂件,一种摆设,就是防止有的时候,一个人在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死寂。鱼,是能动的,有生命的。
记者:那那些毛绒玩具呢?
刘猛:毛绒玩具本身它其实里面的含义特别多,本身它是特别软的东西,那么地震之后,所有的软的东西都容易消除人的恐惧感,那么再其次呢,它的大是婴儿大小,那么妈妈自然就抱,然后就会唤起她的母性。再一个上面还有字,其实有很多的信息。
主持人:明天就是汶川地震一周年了,有不少相关的纪念活动都即将举行,大量的游客记者也要再次进入灾区,而据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说呢,这个时期灾区群众的心理是最敏感的时刻,外人的到来,如果言行不当的话,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解说:虽然从成都通往映秀的路一直不好走,但是近来依然有不少人来到震中映秀,他们中既有志愿者,也有普通的游客。这几位游客来自长沙。
游客:这个是羌绣,我们买羌绣,然后因为是这个地方的一个特色,我们想代回去,一方面给同事一个纪念;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这个物件,能够让他们对这个汶川,对这个映秀有一个认识,然后知道这边有这个事情,心里挂念着它。
主持人:除了羌绣,这里还出售很多和地震相关的物品。
记者:这张是多少钱?
灾民:10元。
记者:10块钱,你觉得10块钱贵吗?
游客:我觉得这个意义已经不是简单的这个价格了,我觉得可能对这一块,对于就是说他们的一种经济来源吧,可能是一种帮助,或者尽我们自己一点小小的力量。
解说:而这些依靠旅游做一些小生意的当地老百姓,他们每天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映秀。
记者:你希望以后旅客会越来越多?你希望这样吗?
映秀村民:这大家都希望,希望以后这儿大家生活都过得好点。
映秀村民:他们来更好,我们生意就更有保障。
解说:虽然他们已经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但是游客们的一些不经意的问话,依然会触动他们的神经。
映秀村民:是,反正有人问,就不想介绍。就问这里埋了好多人,我们这儿死了好多人,或者什么,现在都卖习惯了,有人来了,都跟人家说一下。
主持人:那么在我们给灾区的人们带去祝福和帮助的同时,怎么才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不经意的伤害呢,那么让我们来连线北京大学中国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副主任马弘。马主任你好。
马弘: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看到随着纪念日的到来,各种活动在举行,那么前往灾区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作为一个游客与当地的人员交往的时候,有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马弘:您说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来灾区平调的这个志愿者和游客是希望自己对灾区的同胞献上一份哀悼,同时也对灾难有更加直接的感受。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灾后这种,一个基本的伦理学的原则,也就是不伤害的原则。我们去灾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这场灾难对当地群众的心理所造成的创伤,我们想知道的数据和图象,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和查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都看到了和感受到很多次了,我们不需要去询问具体的地方到底掩埋了多少人,我们在现场只要能感受到这场灾难的破坏力,感受到我们同胞所受到的创伤,感受到我们人类不屈的精神和生命的伟大,我觉得就达到了这个平调的目的,不应该去揭开这个灾区人民刚刚复原的伤口,来感受这种创伤。
主持人:马主任,最后一点时间,我想替我的同行咨询一下,像我们媒体记者去采取的时候,还会近距离采访,有的时候也必须要触及一些到敏感的问题,那媒体在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马弘:媒体,这个原则也是一样的,只要你尊重你的采访对象,然后跟他提前有一个足够的沟通,取得他的信任,然后呢,就可以在你的这个工作中取得最好的效益,而尽量地不造成伤害,我觉得是这样的,就说这个灾难刚过去一年,很多人可能都见过拼图,这个对地震击碎的生活,就像一幅突然被打散的拼图,他需要大家静下来,重新来面对一片片地找回原来的部分,尽量去填补失去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努力,这个过程需要勇气,需要关爱,但是确实不需要过多的打扰。
主持人:有时候必要的敏感问题无法回避。
马弘:那就跟人家事先说好,一定要提前说,提前要告诉他,这个问题可能要触及到你的一些,过去一些很悲伤的感受,我希望你能理解,如果人家实在不愿意说,我觉得不应该勉强。
主持人:好,谢谢马主任给我们的建议,谢谢。那么明天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防灾减灾日,让我们铭记这一天,远离灾难,让每个家庭都不再缺少支点,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东方时空》,请您继续收看新闻频道其它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