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12个人像永藏地震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02:22  华龙网-重庆晨报

  成都大邑建川地震博物馆昨日开馆,当天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未来3年免费开放

  灾难有很多种纪念的方式,遇难的生命有很多种怀念的方式……昨天开馆的成都大邑建川地震博物馆中,用5·12地震中512个普通遇难老百姓的铜像展示了纪念,而当天超过10万人次的创纪录人流量,则体现出成都市民对5·12地震遇难者怀念的另一种方式。

  参观队伍

  蜿蜒近五百米

  “地震博物馆展厅8点开馆,但从早晨6点起,就有市民前来排队。这种现象博物馆从开馆以来,从未出现过。迫于无奈,博物馆临时启动了限量参观的模式。”昨天中午,地震博物馆负责人方女士,指着博物馆大门前蜿蜒近五百米的长龙,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是休息日,真不知道会是怎样一个情况。”而该博物馆在未来3年内都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冲锋艇

  曾架起生命桥梁

  一幅幅抗震救灾的摄影作品将参观者瞬间拉回到灾难的现场。

  “冲锋艇!”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展出的一条小舟旁轻声说。他叫唐建军,是解放军某部战士,今天专程从驻地赶来参观地震博物馆,没想到在一楼展厅竟看到了他去年曾用过的那种小艇。

  “去年的5·12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中断,汶川与外界无法联系,就像身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我们部队接到任务,从映秀紫坪铺水库打通一条生命通道。就是这样的小舟,当时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唐建军说,没想到当时参加抢险救灾的冲锋艇,也进入了地震博物馆,还摆放在如此显眼的位置。

  书包

  代表遇难小朋友

  75年间,汶川地震片区,已经发生过4次7.2次以上的地震,平均21.5年一次。历史虽然健忘,但展厅上二楼这些数字却在告诉人们,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老百姓,同样也历经了数次沧桑。

  二楼的地板全部是透明的钢化玻璃,挤压变形的自行车、水瓶、车牌照,它们分别来自汶川、都江堰、北川、青川,从上面走过,如同穿越地震带。

  步行20米,展厅一角突然凹入墙内:断裂的预制板、淤泥,还有那张开五指、眼中充满渴望伸手求援的人——那是地震灾区现场的重现。

  向前的一个展厅内,一面横七竖八签满姓名的“成都军区铁拳师”红旗迎风飘扬。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有一个故事,这面书满文字的红旗下,是一幅灾难到来后,解放军官兵个个踊跃签名,争先恐后宣誓到灾区一线抢险救灾的画卷。

  去年记者曾于5月12日当天赶到地震灾区,并在此后的10天时间内多次到现场采访。一排五颜六色、沾满灰尘的书包出现在一面洁白的墙壁上。那是多么的不协调,但又是多么的协调。因为每个书包背后都是一个遇难小朋友和他们动人的声音。

  眼镜

  范跑跑跑时戴着它

  “范跑跑!”唐建军惊奇地发现,地震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地震后光辉的一面,同时也收藏了另一面。去年5·12地震发生后,当时的都江堰光亚学校语文老师范美忠,丢下学生后率先跑出教室,此后网民为其取名为“范跑跑”。博物馆收藏的,不仅有当时网民对范跑跑行为的“顶”与“踩”,还有一幅他跑时佩戴的黑框眼镜。

  灾后重建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厅。中国地震灾难发生后,国际友人也伸出了援助的双手。美国艺术家史蒂夫·麦格鲁作品——铁制的《蒲公英》,展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历史应该牢记。博物馆的出口处,展示了512名地震遇难者铜像,原人原型。他们身前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老师,有的是……都非常普通。但却让我们牢记。

  他们的铜像将成为永远。

  本报记者 史永庆 李平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