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媒关注四川地震重建工作 称未来面临严峻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08:36  环球时报

  据5月13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5月12日是四川特大地震1周年祭,外国媒体对地震重建工作予以了极大关注。

  CNN题为“重建工作在展开,地震伤痕难磨灭”的报道特意回顾了去年那一幕:当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遭遇地震时,学生们在学校上课,饲养员在照看大熊猫,农民在耕作,市民在商店购物。远至北京甚至2000公里之外的曼谷都能感受到。地震将汶川及周边许多城镇夷为平地。数百万人失去亲人、家园和家当。道路和桥梁无法通行,“地震湖”切断了求生者的出路。报道称,“这场灾难促使中国政府向外部世界伸出手,向中国人灌输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一种新出现的透明和公众意识中,中国媒体24小时报道营救行动,外国媒体获准进入灾区”。

  12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网站上,题为“中国地震:恢复的一年”的报道下,一个网页上有关四川地震的文章就有15篇,贯穿2008年7月至今。地震发生后,世界尤其是西方一直紧盯着中国的反应。震后初期,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中国因为地震悲剧以及政府的快速反应得到长期渴望的国际同情”。德国《明镜》周刊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刺耳的声音、相互冒犯与误解突然间被遗忘,中国为地震的遇难者悲伤,世界与中国一起悲伤”。《洛杉矶时报》去年的一篇文章说,非典之类的事件以及食品安全担忧削弱了民众的信心,有人担心北京是否愿意对突发事件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但政府在一个月中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和效率对震灾做出了反应。《明镜》周刊曾担心地说,大规模的破坏正值多个问题威胁中国之时,地震之前中国遇上雪灾,后又面临通货膨胀,股市缩水,作为中国最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随着重建逐渐展开,尤其是奥运会之后,西方与中国的“蜜月”逐渐淡化,西方媒体逐渐将主要精力放在震灾中校舍的质量、灾民抱怨等方面,一度还传出赈灾款项腐败丑闻,但没找到证据,也没产生大的影响。

  法国《费加罗报》的特别报道称,显然中国政府“并不吝惜金钱和物资的投入”,但交通的障碍和后勤的缺陷成为巨大瓶颈,此外,灾害责任的追究、死难家属心态的平复以及“信息透明化”和“政府公信力”等问题仍是未来严峻的挑战。《7SUR7》杂志称,150万个家庭需要重建,“相当于韩国总面积”的灾区需要恢复,而“政府必须优先关注民生问题”。《新观察家》的报道称,对于许多灾区家庭而言,地震“仿佛还未结束”,他们仍沉浸在丧失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之中。《日本经济新闻》12日评论说,中国的复兴反映出官员主导经济的特色。民间投资比预想的低很多,中国不断请日本专家到中国举办论坛,中国感到迫切需要借鉴日本赈灾的经验。(本报驻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 孙秀萍 青木● 本报记者 钟玉华 ● 汪析 郑润宇 王轶峰 柳直)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社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