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墓中出土的彩绘陶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09:58  世界新闻报

  责编/徐婷e-mail:xt_qingkong@hotmail.com版式/张艳淑审校/程汉琛

  频频获奖

  实至名归

  专家认为,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其频频获奖并不奇怪。

  首先,该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在墓坑填土中出现的“放射线、土偶、土丘和土偶墙”等,都是考古史上从未 见过的文化现象,是先秦考古的一个重大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墓葬考古学的内容。

  其次,该墓葬的发掘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它证明春秋时期淮河 中游地区确有钟离古国存在,为研究钟离国的地望和历史、钟离国君世系关系及其考古学文化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 料,起到了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再次,该墓葬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制度、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麦钟)

  中华遗产

  春秋大墓暗藏淮河古国传奇

  有关钟离国的历史文献十分匮乏,墓葬中的五色土有何寓意,至今仍是个谜

  2

  2009年5月8日

  链接

  除示意图外,本版图片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报特约撰稿人/麦钟

  说起2008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许多人都会想到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细心之人还会留意到,不论是在国 家文物局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6项重大考 古发现”中,这座大墓都榜上有名。

  双墩一号春秋墓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让它一再获得如此重视?在它的发掘过程中,湮没历史2000多年的钟离古 国如何意外揭开了神秘面纱,并留给人们诸多的未解之谜?

  圆形墓葬结构独特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位于安徽蚌埠市淮河以北3公里的双墩村内。双墩村因有两座硕大的古墓葬封土堆而得名,两墓 相距80米,位于北侧的就是一号墓。

  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一号墓 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整个发掘过程,几乎都让考古队惊异不已。发掘之初,有关专家在勘测之后认为,这可能是个呈“ ”字形的墓。 但考古队员们按照“ ”字形发掘时,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古墓的边缘。直到封土堆被层层推掉,露出圆形白色土层,工作 人员才发现,这竟是一座圆形的墓坑!

  从以往的考古发现来看,同时期墓葬的墓坑结构一般都是方的。双墩一号春秋墓独特的墓葬结构,当即引起了专家们 的浓烈兴趣。

  发掘结果显示,一号春秋墓主要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墓坑为大型圆形竖穴土坑,直径20. 2米、深7.5米。圆形墓底直径14米。在主棺椁东、西、北侧各殉三人,南侧殉一人,与南椁室相邻。南椁室分成两个箱 ,南箱随葬猪牛羊食物,北箱随葬器物。在墓底形成一个十字型埋葬布局。

  更让考古人员称奇的是,该墓葬使用的并非普通填土,而是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这种颗粒 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需由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用五色土 代表四方进行祭祀的情况,但是把五色土混合到一块,这个墓葬是最早的体现。这种设计,中间究竟有何深刻寓意?还有待研 究。

  墓主可能是钟离国君

  在双墩一号春秋墓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丰富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硬 纹陶器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400多件。还有22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无法记数的漆木器等。出土器物组合与形 制具有春秋时代特征,距今大约2600年。

  如此结构特殊、规模宏大、殉人众多、随葬品精美,这座墓葬的主人究竟是何许显赫人物?

  考古人员在出土钮钟的 部发现了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 君柏作其行钟童 之金”,在青铜 内底发 现了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 君柏择其吉金作其食 ”。经确认,“童 ”即钟离,国名;“君”为身份;“柏” 为人名。所以,墓葬主人应该是一位名叫“柏”的钟离国君。

  钟离,一作终黎,是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国。据《左传》记载,作为小国、弱国的钟离国,夹在强大 的吴国、楚国之间,一直是吴楚争霸江淮的重点争夺对象,最后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被灭国,历史前后约60年。

  有关钟离国的历史文献十分匮乏,不但其历史渊源并不清楚,该国存在于哪里也是众说纷纭。《史记·秦本纪》认为 ,钟离国是嬴姓国家,和秦国有相同的祖先。双墩一号春秋墓的发现,又让我们知道了历史上曾有一位叫“柏”的钟离国君。

  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五里有钟离国故城遗址,曾出土过汉代“钟离丞”封泥,城垣保存较好。1991年和2 007年,在该城周围曾出土过两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铜器上亦有“童 ”铭文,表明该城与钟离国都城密切相关。

  上接第1版

  李先逵指着墙上的拆迁告示说,“这个东西应该拍下来,放到博物馆里立此存照,这是一段历史的证明。”

  是谁在拆毁五大道?

  根据我国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简称“名城条例”)的整体保护原 则,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所有建筑在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不能拆除、改建和修缮。

  那么,是谁在拆五大道呢?天津古建筑保护团队的志愿者们长期跟踪五大道历史街区建筑的破坏情况,曾多次与天津 市相关部门进行交涉。

  据介绍,五大道的破坏始于数年前,至今经过了三轮风潮。当初从马场道开始,一条道变作半条,第二轮是黄家花园 和潘复旧居,一个市级保护单位,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就拆除了。去年,“聚客锚地”项目开始后,五大道突然出现了加 速拆除风潮。

  “聚客锚地”工程是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历史街区开发工程。该工程位于五大道的适中区域,占地面积约为11.3 万平方米,拟在项目范围内利用风貌建筑和名人旧居形成集餐饮、住宿、文博和旅游为一体的集聚区。在这个本为保护历史风 貌街区的工程指引下,却出现了上述对五大道历史建筑的破坏行为。

  《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记者致电和平区拆迁办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历史风貌建筑的事,你们应该问风貌办 。记者随后又致电天津市国土和房屋管理局风貌办,工作人员表示对这些地块的拆迁并不知情,他还说,风貌建筑是不可能拆 除的,记者所描述的情况可能是“整修”。

  是谁在拆五大道,似乎还找不到答案。

  文保专家签紧急呼吁书

  奇怪的是,天津现在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整修”。谢辰生先生早年曾在天津读小学,据他讲,他们家在马场道铜锣口 的老房子也被拆除了,然后又在原地照原样修了个新的。一位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介绍,拆真造假,在目前天津历史文化街 区内并不少见,因为天津的风貌保护条例是允许“原拆原建”的。

  另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只保护一些“挂牌”的单体建筑,而现在面临拆除命运的建筑,大多只有“初 步认定”的保护身份,不受风貌条例的保护,这就与“名城条例”的整体保护理念相冲突。

  比如挂有特殊保护牌子的顾维钧故居不会被拆,但它周边建筑却难以幸免。将来,顾宅会被一片新建建筑包围,成为 一个“孤岛”,原有的历史街区将名存实亡。“它不是一两幢房子的问题,而是几个街区的问题,几个街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气 氛。”陈志华教授说,“只留一栋,还不如全拆光”。

  调研活动接近尾声时,谢辰生和张文彬表示,五大道的情况证明天津市相关部门对名城条例“一点认识都没有”。谢 先生说,对“名城条例”的贯彻实行必须落到实处。他建议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联合起草一个文件,召集所有名城市长开会贯 彻这个文件,同时树立好典型和坏典型,否则名城条例就是一纸空文。

  目前,一份名为《关于整体保护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紧急呼吁书》已起草完毕。张文彬、罗哲文、谢辰生等多位专 家都是呼吁书的联名人。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示意图

  墓中出土的青铜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世界新闻报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