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结束篇:不是为了简单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4日04:14  燕赵都市报

  本报特派记者 静冬

  从10日下午2:00到13日下午3:00,为方便群众祭奠,北川老县城连续4天对社会公开开放。

  渐渐宁静的痛苦卷土重来,幸存的人满脸泪水吊唁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把头埋下去哭泣,我们看见他们揪心的痛苦,任何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瓶醇香的刚开启的老酒,一个穿着超短裙的布娃娃……伴着袅袅的香火和白色的鲜花,静静地摆放在废墟的不同角落,不敢仔细去看,不能认真去想,但是无从闪避。人们一杯一杯洒在地上的酒,让你会想到曾有个家庭的顶梁柱坐在餐桌前小酌的场景;人们轻手轻脚摆放布娃娃,让你会想到曾经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对着镜子自己梳理麻花辫的情景。

  活着,是这样的生动可亲,而死亡,就是对这生动可亲的剥夺———再往下,便是不能想象,黑漆漆一片茫然未知。

  ■说再见难再见

  我们重访,生怕触碰到人们心底的伤疤。因为不是为了纪念而简单旧事重提。有一些历史我们无法告别,却可以令我们变得坚强。我们从心底真诚地想说,无法告别,但还是要向前。

  今天我们“回汶川”,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纪念。

  在赶往震中映秀的路上,我们看到两侧的大型广告牌上写着四川人的重建计划书———“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穿越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我们能理解当地政府制定如此宏大计划的压力与信心。

  在崇州的“邢台村”灾民安置点,尽管生活在过度板房里,人们依然能用垃圾桶、纸箱当花盆,在门口种花养草,杜鹃、月季、万年青……一簇簇生命的绿色浸染在仍然充满艰辛的板房生活里。在绵竹的“年画村”,废墟上新建起的民居,“老鼠嫁女”、“孩童耍灯”、“八仙过海”、“鲤鱼跃龙门”……活泼鲜艳的彩绘年画又“跃”上了白墙。在阳光下,跃动着如意和吉祥的光彩。

  最打动我们心灵的还有,北川中学宣传画上的那句留言:灰色记忆,我们必须忘记;彩色空间,还有待我们继续。

  我们的重访就要说再见了。也许三周年,五周年,或十周年时我们还会回来。但我们终归是匆匆过客。

  ■一个伟大的开始

  今天我们“回汶川”,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纪念。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应该比平时多得多。每天跟在漫天飞尘的大型运输车流中,我们能感受到灾区重建的火热脉搏。但要避免往常好多地方市政建设最容易犯的老毛病“政绩攀比”;面对不宜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是否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充分?这些都是灾区重建过程中需要时刻绷紧的弦。

  客观地说,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总体上成绩斐然,令人鼓舞。因为重建不等于“重复”,所以这里面又有多少的理念和原则需要严格遵循?比如,要顺应、敬畏自然,不能再推崇“人定胜天”的精神,或是搞什么“高投入、低产出”救灾济困方式,等等,这些也都是灾区重建过程中需要时刻绷紧的弦。

  灾难是一所学校,而汶川大地震是历史置于我们民族面前的一面镜子。

  再比如,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全国性大动员、大投入、大动情,让我们重新找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支点。

  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那个胸前刺青、满脸刀疤的“问题青年”,已经在主动给外来的援建人员义务提供服务了。在聚源镇街头,鲜大姐摆出一台从废墟中挖出来的洗衣机,免费专门为大家洗衣服……

  学者余秋雨曾感慨地说,抗震救灾,对于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也是一次大拯救。很多人平常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在全国向死难同胞默哀三分钟的时候,也都肃然起敬。不管如何看破尘世,这个星空下还有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地震大拯救,实际上也救助了大量没有遭到生命威胁的人。许多人发现了心底原来还有最温暖、最善良的光亮。

  我们听到,“山崩石”旁的讲解员、羌族姑娘陈艳说,能回到家乡为灾后重建出份力,心里很神圣;映秀小学传出了久违的嘹亮的歌声,飘到很远很远,仿佛一直穿过了依然满目疮痍的远山……

  我们看到,新聚源中学已快封顶;我们看到,北川山下那些油菜已经开始收获……太阳照常升起,照耀生命和精神一起在废墟上向上生长,重生的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四川人民对千年天灾有尊严的回答。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