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震后一周年没有消失的外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15:22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余里 李晓明 辛省志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不仅震撼了整个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紧急援助;而在任务更加艰巨的震后重建阶段,各国和国际组织也继续参与其中。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了,这些“外援”们在震区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们忙碌的身影也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来自日本的“心理援助”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在针对受灾民众进行持续心理援助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2008年11月,日本向汶川地震灾区派出了心理援助专家团,到震区实地考察,并与中国专家进行合作交流。在汶川大地震前,日本心理援助专家富永良喜从未来过四川,震后他却先后7次赴灾区进行灾区民众心理状况的调查和评估。

  为培养能扎根当地的心理援助人员,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于2009年2月在成都举办了面向在灾区从事心理援助工作人员的培训班。

  在培训班上,日本兵库县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加藤宽讲过这样一个实例:日本有一名41岁的男子,地震后参加救助坍塌房屋下的居民,看到了惨不忍睹的尸体。此后一段时间内,他还继续开展救助活动。但夜里他开始失眠、做噩梦,即使在清醒时也会回想起挖出来的居民的面孔。此后的一年半,他住在车上,以便再次地震时可以逃跑,并且不愿回到原住地,也无心工作,在花光积蓄后回到了板房居住。

  “这个男子的心理问题是在4年后才发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没有意识到是出现了心理障碍。在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正面临着同样的心理问题,自身却并没有意识到。”加藤宽期望通过专业的心理援助,让地震灾区的人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4月27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中国全国妇联、四川省妇联共同执行的为期五年的“中日合作四川大地震灾区重建——心理人才培训项目”在成都正式启动。

  负责心理援助项目运营管理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首席所长助理周妍女士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该项目将于6月10日到20日组织第一批由中国心理援助专家团到日本研修,访问经历过阪神大地震的兵库县,参观学校等机构,与日本有关人士交流。7月份,项目将向地震灾区派遣一名长期工作的专家,并从7月下旬开始在四川开展新一期100人规模的心理援助工作人员培训。

  国际机构的“专特援助”

  一年以来,四川地震灾区还活跃着很多的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他们在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协助当地政府进行震后重建工作。

  作为联合国专门致力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下属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地震灾区妇女儿童的救助和权益保护工作一年来始终在继续。按照其目前的规划,对中国政府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支持将持续到2011年。

  《环球》杂志记者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了解到,该组织在受灾的29个区县开展的项目干预活动覆盖了约1000万人口,其中包括250万名儿童(含70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和400万名妇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此已经拨付了2000万美元(约合1.36亿人民币)。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援助项目也涵盖了社会心理支持。记者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绵阳安县沸水镇儿童友好家园的园长唐小平和工作人员一起,在地震发生4个月后让孩子们随意画画,来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虽然大多数孩子画的是花朵、小狗、太阳等,但一些孩子仍摆脱不了地震的阴影。一个12岁的小女孩画的是砖头从晃动的楼房上掉下来;另一个男孩画的是地震中一艘船沉了,人们掉到水里快淹死了;还有个女孩画了自己,在地震时晃来晃去,站不稳。然而,当2009年初唐小平再让这几个孩子画画时,他们画的都是彩色的气球和笑脸。

  另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还包含了对灾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和儿童的援助。据介绍,受汶川和攀枝花地震影响的地区中,成都市和凉山州报告感染人数较多。截至2009年3月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灾区的合作伙伴帮助了350余名受艾滋病影响的母亲和200名受影响儿童,另有800余名孕产妇得到了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2008年奥运会期间,一些灾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来到北京参加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夏令营,还看了奥运会的比赛。

  英国“救助儿童会”也为灾区儿童提供了帮助。在地震发生一个月内,“救助儿童会”就来到了地震灾区。他们在绵竹等重灾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儿童友好活动场所”,为5岁以上的儿童提供游戏、交流、学习的场所,还办起了针对幼儿的“婴幼儿健康洗浴中心”,让受灾的幼儿洗上热水澡。从2008年10月开始,“救助儿童会”启动了“爱上幼儿园”项目,主要为地震灾区的农村私立幼儿园提供援助。到今年3月份,救助儿童会已经组织了3期地震灾区幼儿教师培训活动。

  此外,“国际竹藤组织”2月份在四川启动了“四川可持续发展竹企业项目”,为地震灾区的低收入者提供竹子加工技术培训,利用四川丰富的竹子资源,增加灾区的就业和收入。

  地震灾区的国宝大熊猫也得到了专业国际组织的救助。将大熊猫作为标志的世界自然基金会自上世纪80年代就在四川开展大熊猫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地震发生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大熊猫栖息地和周边社区,向保护区捐助照相机、摄像机、GPS等巡护监测设备和办公设备,协助恢复保护区的监测系统。世界自然基金会还为大熊猫栖息地附近的社区居民提供资金,修建了饮水灌溉系统、节柴灶,帮助居民发展养蜂、种茶、种植中草药等替代生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