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人力求改变排外形象迎接世博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00:5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五月十七日电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多年来,说起上海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似乎就是“精明却未必高明,排外且不热情”的印象。

  随着二0一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如今的上海人正力求改变以往外界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在十七日下午的《新沪商》海派沙龙上,一众专家学者发出了“‘阿拉’也是软实力”的声音。《新沪商》杂志常务副主编邓的荣就说:“既然世博会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的好机会,那么同样也是改善对上海偏见的好时机。”

  几十年来,上海人形象的总结往往基于鲁迅、龙应台、易中天等文人的个人观察。鲁迅就描写过这样的上海男人形象: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此外,上海人喜欢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每每为人诟病,就连对外地人的称呼上,上海人惯用的“乡下人”一称更成为其“排外”证据。

  “‘上海人排外’的负面形象,让人有种‘内伤不出血’的感觉。”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俊如此感叹。二0一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将迎来全球七千万观展人潮,试问一个如此排外的城市将何以堪此大任?

  上海是一个以外来移民为主体的城市,因此顾俊认为,“其实最没有资本排外的上海人却给人以排外的形象确实尴尬”。

  “上海人被说成排外,其实是很有点‘十年媳妇熬成婆’,有点‘龙门鲤鱼’的心态。”顾俊认为,那些最有冲劲的移民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构成了城市的主体,而他们是最愿意与别人分享当初挫折感的那群人。或许因为这样,顾俊更希望那些在“龙门”之下抱怨“跃龙门”太难的人,切莫在“跃过龙门”后,反而希望把龙门架得更高。“尤其是在主观态度上,不要有这样的表现,上海人的排外和不排外,不仅取决于今天的、过去的上海人,同样取决于未来的上海人。”

  记者在此间也会不时听到“上海人形象”也是“上海软实力”重要组成的观点。上海新锦江大酒店总经理陆荣华指出,其实上海人一些容易受人诟病的做派近年来已发生较大改观。

  “上海的餐桌从小碟换成了大盘;上海的装饰设计从标榜‘巴黎’、‘伦敦’到现在自豪于中国元素;上海的问候语从过去的‘侬好’,到‘Good morning’再到‘您好’,无一不反映出上海人日渐大气,更加自信与包容。”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世博研究院院长陈信康认为,时下外界对“上海人”形象的营销,只有通过交换得以实现。就好比上海世博会,要让上海市民成为主人翁,就应该做到人人参与,“当世博会对市民的切实利益得到体现时,热情好客的主人翁意识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完)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上海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