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01:37  华龙网-重庆晚报

  他们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但平凡真实、可亲可信

  

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罗成友(右一)深入基层采访(资料图片)

  

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今年1月,晚报改版受到读者关注。记者 陆纲 摄

  

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重庆晚报社区部巷子记者走进街道社区记者 陆纲 摄

  一份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读者最关注的前三类新闻分别是关系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打动人心的真情新闻、理财创富的经济新闻。

  近年来,在媒体转型中,我市新闻单位闯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将八卦、灰色暴力人物逐出读者视觉中心,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以适应时代发展新需要,迎来了新闻宣传的大发展。

  重庆百姓记者响全国

  去年三月,新华社播发《重庆活跃着一群百姓记者》的通讯。文章称赞“他们用一篇篇带着鲜露的民生新闻,为百姓服务,替百姓说话。他们在寻常人家,守望着人间真情与社会道义,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记录者与构建者。”

  多家中央媒体也在报道中提到,重庆日报50多岁的“田坎记者”罗成友,一年有300多天在田间地头转悠,连续5个春节去看望自己采访过的贫困农民。重庆晚报“巷子记者”代表周立,长年泡在基层,在最近三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中,其中有12人由她率先挖掘报道。

  “重报集团百姓记者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支队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陈夷茁说。

  如今,几乎每个月都有全国各地媒体的记者编辑来到重庆取经,大多选择随重庆晚报社区新闻部20多名“巷子记者”跟队学习。这些“巷子记者”每人联系一个片区,担任街道或社区编外干部,联系一个帮扶对子。

  道德公民成新闻主角

  西部地区都市报中唯一“韬奋奖”获得者、重庆晚报执行总编辑姜春勇说,道德公民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也不是先进典型,但他们平凡真实,可亲可信,市民接受度很高,作为新闻主角,同样能成为读者关注的看点,报纸卖点。

  从2005年起,重庆晚报每天推出新闻故事、社区邻里、社区论坛三个版,坚持“理性传播+情感传播”双通道原则,反映百姓邻里感人事、家里事、有趣事。特别是新闻故事定位“百姓悲欢、人文情怀”,每天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其中,乡村教师刘念友利用假期挖煤资助贫困学生、盲妇卖报20年替亡夫还债等近百篇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

  2006年初,重庆晨报推出《渝商新发现》专题报道,投入近300个版面,报道近百个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读者张海洋说,这样的活动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向上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财富背后的汗水和责任。重庆商报则秉承“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办报理念,先后帮助3180名优秀特困新生圆了大学梦。

  重庆卫视反映百姓身边事的新闻节目“天天630”,先后推出了“圆梦”、“梦在深秋爱相随”等专题,发动社会资助贫困人群,帮助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求职等。该栏目记者王安礼说:“媒体就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诉求渠道之一。因此,我们不但要为真善美锦上添花,更要为百姓的困难雪中送炭。”

  媒体转型竞争力提升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都市报大量出现,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不少从业人员心态浮躁,把争夺“眼球”作为衡量新闻好坏的唯一标准,纷纷把血腥暴力灾害事件、性内容、颓废消极人生观价值观的“红黄灰”内容作为卖点。虚假新闻、低俗报道、过度炒作屡见不鲜,引起读者不满和反感,媒体逐渐失去作为生命之源的公信力。

  为此,重庆晚报编委会及时提出新的办报思路:杜绝红黄灰、打造绿色新闻,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将那些八卦人物、灰色暴力人物逐出读者视觉中心。为实现转型,相继开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采编作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大讨论活动。同时,还组织“百名记者走进千家读者”活动。很多青年记者编辑感慨:“过去一厢情愿找‘看点’,写‘卖点’,走进读者家中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实践证明,把道德公民作为新闻主角不但不会减弱报纸市场竞争力,反而提高新闻核心竞争力。以重庆晚报为例,2005年、2006年、2008年,先后有社区新闻三度获得中国新闻奖,2008年家庭订阅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四分之一。

  数据媒体》》

  ■在去年进行的重庆媒体现状调查和最近开展的10个行业抽样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潮涌神州”、“五个重庆”建设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报道“很好”和“好”。

  ■近期开展的媒体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受访者对重庆媒体总体印象为好或很好,其中《来自基层的报道》、《新闻故事》、《重庆珍档》、《今日独报》、《重庆新闻联播》、《拍案说法》等栏目已有较大影响。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资产总额达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利润6616万元,与直辖前相比,分别增长657%、484%、122%。2008年全市广电系统实现产业收入14亿元,占总收入52.5%,在全国率先实现产业收入超过事业收入的目标。《当代党员》、《商界》、《微型计算机》、《课堂内外》四大期刊集群目前形成,集约化经营模式初显。

  ■截至2008年底,全市报业、广电、期刊从业人员达19525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罗成友、姜春勇先后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张鲁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韩咏秋获“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市逐步建立健全“5432”新闻管理体系。“5”指主题宣传、战役宣传、典型宣传、民生报道、深度报道相互配合的五大宣传体系;“4”指重大宣传调研策划、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重大舆论监督报道、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四大协调机制;“3”指评报通报、新闻阅评、媒体量化考核三大管理制度;“2”指新闻媒体转型、人才队伍培养等两大保障措施。

  ■目前,我市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45种,26种面向社会发行;期刊133种;实施数字化战略,做强华龙网、大渝网,创办手机报,推出数字报;全市现有广播频率40个,电视频道14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6.42%。■本报记者 丁香乐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