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治涌还须重建水下森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04:03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通讯员 周飞) “全广州231条河涌,水质多为超V类;14条污染严重的河涌每小时产生垃圾就300公斤,每天7.2吨;城市饮用水源区达标率不到33%,属于全国水质最差城市之列。”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关于利用植物和生态工程集成技术修复和治理广州市河涌的建议》报告中表示,并建议用水生植物治污,重建水系生态圈是关键。

  东濠涌日产7吨垃圾

  报告显示,目前广州城市饮用水源区达标率还不到33%,广州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依靠河道来维持城市生活供水,河道供水占88%,水库仅12%。因此,饮水安全主要依靠河道的水安全保障,而河道水源地面临的水安全风险最大,广州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合格率相当低,属于全国水质最差的城市之一 。

  专家对广州市主要河涌底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河涌底泥受有机物、植物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其它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以及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包括DDT、666、PCBs、PAHs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果导致广州市231条河涌的水质多为超V类。

  “以东濠涌为例,每小时产生垃圾就300公斤,每天7.2吨。这样污染严重的河涌有14条。”报告表示,此外很多河涌的边坡长年失修,缺少维护,结果呈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有些边坡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出现大面积崩塌情形。

  重建水下森林成本低

  事实上,广州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治水之路,但因种种困难,收效甚微,境地尴尬。目前亚运在即,广州市政府投入486亿元治理河涌,但成本和难度较大。

  华南植物研究所的生态专家们提出了成本较低的方法:“利用植物和生态恢复集成技术综合治理广州市河涌”,其核心是开展水生生态系统处理和生态护坡工程技术,这些植物都是广州常见植物,获取和种植成本都较为低廉。

  专家表示,首先,对河涌按照污染类型进行分类,再分别考虑用不同的生态技术进行治理与恢复。其次,重建“水下森林”和水系生态圈是关键:初期在河涌中种植沉水植物,如密齿苦草、黑藻等,使之形成“水下森林”;中期大量种植挺水植物,如菖蒲、水莎草、美人蕉等使水下水面同时净化,并进一步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吸收水体中氮、磷等物质;后期再投放鱼苗进一步净化,形成一个完善生物链,最终使水体具有稳定的自净功能。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