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痛苦的转轨 美丽的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06:53  沈阳网-沈阳晚报

  

痛苦的转轨美丽的转身

  

痛苦的转轨美丽的转身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强沈生/摄

  ——本报对话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强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志强,用别人眼中近乎偏执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讲的每句话,“国内的哪个城市如果我有超过一年没去,我不会讲;沈阳哪个区县我半年没去过,那也不会讲了;铁西如果我俩月没去过,我都不敢乱讲。”

  5月16日,面对本报记者的专访,他依然用“痛苦”来形容铁西的美丽转身。“工厂容积率最大、工业化程度最高、现代基础设施最齐备,是中国最具备实施严密计划经济的地方,体制约束以及历史负担,让它的转轨来得格外痛苦。”

  在他眼里,沈阳如果把“世界大工厂”作为城市形象的追求目标,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描述的沈阳远景“是一个以工业为基础,商务交流为特色,文化经济齐发展的东北亚大都会”。

  其实,越热爱越痛苦。

  铁西转身,很美丽

  1

  沈阳晚报:铁西是新闻的“富矿”。以2002年及2003年为分水岭,在这之前,记者年终岁尾都喜欢到铁西走一走,《被贫困撕裂的繁荣》《工人村成了度假村》之类的文章便会见诸报端,被某些人形容为“负面报道”;在那之后,还是那些媒体,取而代之的是《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之类的“正面报道”。

  张志强:也不算负面吧,因为那是历史的现实,但用“贫穷撕裂的繁荣”来形容,是不准确的。2002年以前,工人村变成度假村、北二路变成下岗一条街,似乎有些悲壮,形成“东北现象”的铁西版,这都是事实,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制度的安排。

  铁西是典型的前工业化集成区,建设大路以北曾是铁西工厂区,它的密度、容积率,堪称世界最高的,它的资产存量,东北最大。除了不产船舰、飞机总装不在那里外,装备制造业品种几乎无所不包。铁西创造了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它的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地位是客观形成的。作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你必须得承担价格双轨制的折磨,你得出人才、出技术,去支援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这叫梯度发展,等他们发展起来以后,回过头来,再发展我们。从2002年酝酿到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铁西等来了机会。

  沈阳晚报:有人说,世界对铁西的关注源于一部纪录片,一位鲁美毕业生1999年到2001年间拍摄的,片名就叫《铁西区》。

  张志强:我看过那部片子,应该说内容比较丰富,但主题值得商榷。他对铁西衰败的展现缺少思辨性,仅是把现象罗列,咖啡色、灰色、黑色的东西太多,给人很悲壮的感觉。其实,悲壮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

  沈阳晚报:铁西的“东搬西建”和广东正在倡导的“腾笼换鸟”有什么区别?

  张志强:“腾笼换鸟”和“东搬西建”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腾笼换鸟”笼子还在,是把鸟换了。铁西“东搬西建”是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它实现的是从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个转变路径选对了,成绩斐然。

  沈阳晚报:为什么说铁西的转身具有标本意义?

  张志强:铁西现象不是铁西独有的,是世界规律。世界上所有工业化的国家,当前工业化完成以后,向后工业化转化的时候,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像美国锈带、德国鲁尔、日本关西地区都是如此。

  铁西转型的标本意义在哪里呢?它具有转型的典型性和成功性,同时也有示范性。铁西的振兴不仅仅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而且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振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振兴,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振兴。所以,我说它实现了“美丽的转身”。

  保护遗产,要选择

  2

  沈阳晚报:这几天看到保工街铁路专用线在拆,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

  张志强:我理解你的感受,似乎有一点失落,不要有那种心理,你要这样想:哦,终于拆了。你看这里是拆了,其实张士那边又建了。铁西东西向共有4条、南北向共有5条铁路专用线,这是传统工业时代铁西的先进之处。现在拆掉它,是为了更快地发展。能不能全拆呢?不能。会有选择地保留,有关部门对此已有规划。

  沈阳晚报:可能还是有人对被拆除的冶炼厂的烟囱心存惋惜。

  张志强:工业文明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在向后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若把前工业化的符号都不要了,就等于一个人割断了历史,丧失记忆。如果一个地区对工业文明丧失了记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但凡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设想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一切都保护起来,保护工业遗产的目的是传承工业文化。大烟囱是工业文化的全部代表吗?不是,所以要对过去传统工业的符号适当地加以选择,把特别典型的符号保留下来足矣。再通过博物馆把它的历史意义还原放大,就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沈阳晚报:沈阳近代工业溯源在大东,在造币厂,为什么说铁西的工业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呢?

  张志强:熟悉铁西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段屈辱的殖民地史。有人说,殖民地工业在侵略的同时,也留下了铁西区工业的基础,在我看来更大程度上是工业废墟,铁西的成长关键在于共和国“一五”大建设。“一五”建设全国549个限额大项目,铁西占24个;前苏联援建项目,沈阳就有5个,这样铁西成长起来了,变成工业长子。铁西工业遗产的保护,首先就要传承这种自豪感,就是从殖民地屈辱转成工业长子的自豪。

  沈阳晚报:保护工业遗产,我们究竟要保护什么?

  张志强:工业遗产大致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尤其需要保护。沈阳是一座标准的重化工城市,工业化大生产是其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因此在前工业化时代,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品格和团队精神,在沈阳工人当中,以劳模精神为代表,生成并留存下来。即使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种良好的工业文化品格,同样是工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前工业化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沈阳人对工业的熟悉,几乎每位沈阳人对工业生产流程术语都不陌生。过去,沈阳人常说,“车钳铣没法比,铆电焊金不换”的市井民谚。同样这几个字,你到无锡、到扬州,可能他们就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善待遗产,为传承

  3

  沈阳晚报:有人说,“在沈阳交朋友,首先选择铁西人。”这和工业文化有没有关系?

  张志强:铁西人很质朴,说是工业文化残留也好,后遗症也好,铁西人还没有完全现实到只讲商品经济。前工业时代的工业文明外化为他的性格特点就是:大气、豪爽、求实、宽容。

  沈阳晚报:铁西有没有哪个工厂、哪所建筑、哪处遗存,你特别喜欢,给你很大感动?

  张志强:劳动公园,劳模雕塑、劳模大道等等。那是一个很让我感动的地方。把劳模塑上墙,告诉孩子这是谁谁谁,这就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影响,这比打游戏机好多了。沈阳人看了受教育,外地人看了受感动。他能不感动吗?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受到震撼,这样文明传承的目的就达到了。

  有一年“五一”节,我带家人去参观劳动公园。返程时,出租车司机说什么也不收我车费。他说,“五一”节,还有人惦记着劳模,这份情他代劳模心领了,钱,就不要了。看着老司机那张有些沧桑的脸,我真是心潮澎湃。不过我觉得,劳动公园规模还是有点儿小。

  沈阳晚报:铁西其他的博物馆好像也存在规模过小的不足。

  张志强:是的。一个城市需要有总体的科学规划。另外我还觉得铁西已建的博物馆差在“博”上。你看铸造博物馆建得很好,但是我进去逗留时间太短,半小时就转完。博物馆布展不能这样,这就是“博度”不够。

  首先得有面,这涉及定位,它是沈阳的博物馆呢还是设在铁西的铸造博物馆呢,如果是后者,它应该讲铸造这个行业,讲铸造的历史,沈阳、东北、全国乃至世界的铸造史。还有我觉得它缺少现代意识,没有互动性。我进去看什么?就看领导视察的那几张照片吗?现在对博物馆已经不是我们过去的老套的看法,展品放在箱子里、躲在玻璃后面,我就背着手看,看完了留言簿上留个言。不是这样子,现代人喜欢张扬自我,到博物馆怎么张扬?就是参与。在互动的同时加深了对博物馆内容的理解。另外,博物馆内容还要保持更新,不能一成不变。工人村生活馆也存在规模过小的问题,有关方面正在筹划扩容。

  沈阳晚报:工业遗产保护的艰难一方面是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的资金问题。

  张志强:工业遗产保护说到底是传承工业文明,离开这个目的谈保护没有意义。如果先算建这个博物馆能赚多少钱,那就别算了,从经济账来说赔的多,但是算总账不会赔。其实博物馆干好了也不赔钱,就看经营者有没有智慧,上海博物馆怎么就赚钱呢,事在人为。

  要善待工业遗产,还有一个理念要注意,不是要通过遗产发财,而是为了一代一代地传承。文化也是软实力,只有认识到这个层次,才能够善待遗产。

  本报记者 高薇

  实习生 夏涛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