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后“渔民部落”搬迁上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09:27  东方网-文汇报

  每年的蓝藻爆发已严重威胁到太湖沿岸居民生活,湖州在拆除“湖鲜一条街”后,下决心将最后一个终年生活在南太湖上的“渔民部落”搬迁上岸,进一步从源头上治理太湖。

  太湖渔民世代生活在湖面上,每家拥有一条“座家渔船”和一二条捕鱼船,休渔季节沿湖港口成了他们的栖歇地,渐渐形成一个个特殊的“渔民部落”。南太湖的湖州地区最多时有10多个这样的部落,组成了今天的5个“水产村”。虽说这些渔民的吃喝拉撒究竟会给太湖带来多大的污染专家一时很难给它定量,但生活污水与工业、农业污水一起组成太湖污染的三大源头是毋庸置疑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始终成为太湖治理的隐患。

  为了太湖的洁净和美丽,湖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让所有渔民都在岸上有个家。经过3年的努力,湖州地区的太湖渔民多数已上岸定居。现属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辖的白雀乡小梅港里,近200户渔民成为南太湖的最后一个“渔民部落”,52亩渔民新村用地日前刚刚平整完毕,即将动工兴建。

  岸上有间屋,是渔家世代的梦

  太湖度假区后面几幢改造的造纸厂宿舍,便是搬迁上岸的小梅港渔民们的临时过渡房。敲开其中的一间,记者见到了75岁的沈根荣老人。老人和老伴刚午睡起来,两张大床占据了整个房间,我们就坐在床沿边与老人唠起了家常。

  老人说,自己生在太湖,长在太湖,一辈子便没离开过船,直到去年搬上岸。谈起渔民的生活,老人说,当然苦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靠一艘破渔船单家独户四处漂泊,在风雨中艰难度日。风吹雨打不说,最怕的是雷阵雨。老人印象最深的是,村里一户渔民利用渔闲跑运输途中遇到大风雷雨天,一户人家13口人全去了。

  他们曾经居住的“座家渔船”即生活用船,是艘大约9米长的平底船,再用破旧的塑料盖板和编织袋围成船屋的外墙,船屋里湿气重,鱼腥味也重,外人很难适应。夏天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气蒸,冬天湖面上刮起的大风吹透船舱板壁。船的周围,则到处漂浮着垃圾,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夏天更是苍蝇蚊子满天飞。

  船上生活当然不方便啦,老人说,就说饮用水吧,要开船到太湖中间去取,取上来后用大缸存起来,再用明矾一打,才能喝。要吃蔬菜,只能十天半月的到岸上去买,拿鱼跟人家去换。

  也有开心的日子,老人说,收成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常常是出湖时带足一个月的口粮,回来时几乎是只能躺在鱼堆里了。那时,一条船最多能赚10万,小梅村在乡里算得上首富了,一部分渔民在岸上买地造房子,开始上岸居住,搞运输、餐饮等三产。有些人到城里买房子,老人的两个孩子那时也在城里买了房子,现在一个在开出租车、一个在外打工,都不捕鱼了。

  “现在年轻人都不干了。不只是怕苦,现在台风多了,污染也厉害了,渔民收入也少了,一条船一年只能赚个2万左右。”

  老人说,渔民们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岸上开辟一片菜地,搭上一间简易房供年老时栖身。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船屋由政府收购去,补了近4万元,房子870元/平方米,老两口50平方米只要再添几千元钱就够了。听说这个地块的房价现在都超过4000元/平方米了。

  “现在我和老伴都不捕鱼了,三个儿子每人给200元生活费,加上政府每人每月给的180元,够用了。”说到这里,老人沧桑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上岸居住,是为一举三得

  来到太湖边的渔民新村地块,记者看到,52亩地基已平整完毕,建成后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可安置1300人,人均安置面积为25平方米。湖边临时码头也已建好供渔船停泊,待渔民入住后还将建设永久性码头。

  记者赞叹紧邻的另一个已建成的渔民新村比普通商品房还漂亮,陪同我们的度假区工作人员蒋仕斌笑了:明年此时你们再来,我保证,这个渔民新村比那个还漂亮!

  “仅小梅村这项工程,政府就投资了8000万元。”太湖旅游度假区社会发展局局长蒋建华掰着手指给记者阐述了渔民居住上岸工程的必要性和急切性。首先是太湖治理的需要。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造成的水危机给太湖沿岸城市敲了一记警钟,湖州立刻行动,在拆除湖鲜一条街后,着手建设更规范的集餐饮、休闲、娱乐一体的“渔人码头”,而且立即启动渔民居住上岸工程,以期切断生活污水这一源头。

  渔民长期居住于水上,既不安全也不卫生。渔民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湖,区域水环境急剧恶化,渔民等于生活在垃圾堆中,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他们都没有享受到。

  要治理保护太湖,更要让当地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太湖之美,热爱太湖。为此,政府启动了太湖明珠、渔人码头等现代化工程,将使过去的旧渔港焕然一新。

  上岸了,也有好日子

  蒋建华表示,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与新渔村建设将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据了解,目前小梅村渔民中以捕鱼为生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很多都已60多了。现在,渔民们除了捕鱼外,还有了另一项工作——打捞太湖蓝藻。去年,度假区要求每天安排8条船轮流负责打捞蓝藻,每条船一天270元,一个月下来,人均有近3000元收入。

  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区域的建设则是渔民的另一生计来源。其一期工程已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度假区管委会的设想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把生态养殖、种植水生植物等工作承包给渔民。未来,修复好的这片区域上将开发各种水上旅游项目,渔民中的年轻一代无疑是其最佳工作人员。

  南太湖总投资达4亿元的渔人码头、太湖明珠等大型项目,将于本月底全部完工并逐步开业,这将给附近渔民带来成千上万个就业机会。

  随着渔民的老龄化,将来太湖的渔业将走向何方呢?蒋建华认为,将来的捕捞业定会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将成立公司化运营的捕捞队或渔民合作社,新渔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完全现代化。

  本报驻浙记者蒋萍通讯员叶福明(本报湖州5月17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