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哈达山工程为37.7万人带来“好牙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1:20  新文化报

  抢抓新机遇

  全力保增长

  靠水吃水。可松花江岸边的松原,1237万亩耕地中,易旱地就有900万亩,欠收的年景远比丰收的年景多。

  旱海何时变桑田?

  在松原市城区东南20公里正在建设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让这种梦想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挨着松花江 有水无法用

  松原市地处吉林省三江交汇处,过境水资源量为412亿立方米,占全省过境水资源总量的90%,其中松花江过境水资源量为163亿立方米。大家或许认为松原市不缺水。然而,由于缺少拦蓄设施,境内有水却无法利用。农业方面,以占全省30%的土地面积仅生产了占全省15%的粮食;工业方面,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形成了多处地下漏斗,发展难以为继。

  一梦五十年 两次提方案

  “哈达山的梦,我们做了50多年。”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局长姜国凡感慨地说。1958年,我国就开始着手准备哈达山水利工程。199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修建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并于1997年成立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当时的设计方案是,正常蓄水位150.9米,淹没耕地40万亩,移民20万人。

  “这个方案没通过。”姜国凡道出原由:淹没损失太大,移民较多,加上辽宁省修建了大伙房水库,及其它原因。

  2005年,按照时任省长王珉的指示,省政府派出调查组到松原实地调研,提出分期建设的科学方案:一期工程按正常蓄水位140.1米方案,利用现有的第二松花江堤防,把淹没范围控制在河道行洪区内,利用西部地区的湖泊、泡沼调节水量,最大限度减少淹没损失。二期工程根据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规模进行扩建。经过全省努力,终于在2008年6月10日,鸣响了项目开工的礼炮。

  为经济发展提供“水动力”

  松原市是新兴的石油化工城,经济总量全省第三,但由于没有可靠水源,地下水成为区域工业的主要水源,大量开采形成了5处漏斗,总面积达518平方公里。

  而哈达山水利枢纽恰恰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动力”。预计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吉林西部生产生活及生态建设供水20.31亿立方米。

  还要有个“好牙口”

  松原地区是吉林省主要的氟病区,项目区内长岭县、乾安县、通榆县是重氟病区,前郭县及白城市的大安市是中氟病区,现有氟病村(屯)380个,患病人口49.8万人。

  “它不仅让我们生活好了,还让我们有了个好牙口。”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松原地区的城市供水和工业供水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全部可以使用地表水。同时工程建设后,引第二松花江水入松原地区改换水源,可以使该地区37.7万人免除氟病威胁。

  本报记者 王小野 文/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