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旬翁来京筹拍两岸亲情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3:17  京华时报

  

六旬翁来京筹拍两岸亲情剧
马友联(左一)与姐姐马友德(左二)及亲友准备去品尝老北京小吃。本报记者吴平摄

  本报讯(实习记者张然)昨天,北京一家餐馆内,66岁的马友联与阔别20多年的姐姐——78岁的台湾老人马友德再次聚首。20多年前,他通过一封家书联系到了离散近40年在台湾的姐姐。2005年,他们的家书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此次来京,马友联打算将自己曲折寻亲、重逢的两岸情缘拍成电视剧,作为时代的记录。

  一次巧合促成寻亲

  1948年,马友联刚刚5岁,正值花季的姐姐马友德考取了国民党国防部医学院高级护理系。1949年国民党兵败,该校全部迁到台湾,此后姐姐与家人失去联系,骨肉血亲从此阻隔。

  1960年,马友联开始寻找姐姐。写信给媒体、托亲戚、朋友打听……20多年间,尽管对姐姐的寻找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一直没有进展。直到1986年,马友联托朋友在台湾的弟弟李先生捎信帮忙寻亲。李先生将广告在台湾媒体上打了整整一年也没有回音。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医院工作的李先生在办公室和同事说起马友德的名字,恰好当年同在医学院就读的一位年长的护士听见了,断了近40年的联系就此恢复。

  1987年5月的一天,马友联收到台湾经美国寄到东北的一封家书。“小弟,接到你的信我很激动,简直不敢相信!记得我当年离家时,你还小……想快点告诉你们,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让你们知道离家近40年的游子如今的情况……”经过多年苦寻,姐姐的这封来信,令马友联百感交集。

  国博典藏珍贵家书

  2005年,国家博物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联合举办了首批民间家书征集活动。这封珍贵的家书,从全球3.5万封家书中脱颖而出,作为两岸家书的代表,成为被国博收藏的80封民间家书之一。

  随着第一封家书的到来,姐弟俩开始书信交流。纸短情长,1988年5月,思家心切的马友德从台湾启程,经香港再经由广州到达北京,亲人终于团聚了。

  再相聚三通已实现

  “这次二姐来北京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马友联高兴地说,两岸三通实现了,台湾到北京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航程。多年在外的姐姐在电话里多次念叨一定要再回来看看。“家人生活越来越好,让我觉得心里很欣慰。”马友德微笑着说。

  不久前,马友联将寻亲的经历及同姐姐互通的家书集结成册,供家人传阅。此次专门来京,他筹划以该书为素材,创作一部关于海峡两岸亲情的电视连续剧。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