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鹤珊周六签售《长城民间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3:20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栾云鹏 刘光昱)30多年来,张鹤珊深情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长城,甚至他的生活重心也全部放在了保护长城上。如今,倾注了他大半生心血的《长城民间故事》已经出版,这是张鹤珊一家的大喜事,也是来自民间呼唤长城保护的又一个重音符。

  ■义务保护长城30年

  张鹤珊今年54岁,是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人。城子峪村位于抚宁县的东北侧,北接辽宁省,十几公里的明代长城就在小村庄背后蜿蜒而过。可以说,张鹤珊是听着长城故事长大的。1978年,长城上两块纪事碑的消失让张鹤珊意识到,保护长城已刻不容缓。就是从那时起,他自发地开始了对长城的保护,一干就是30多年。

  多年来,张鹤珊几乎每天都要走上十几公里山路,到长城上巡视一遍。看到有人翻长城砖抓蝎子、挖药材,或是赶着羊群到长城上吃草,他就上前制止;看到长城上的排水沟堵塞了,就疏通开;看到有灌木从长城上长出来,就把它砍掉,以免它们长大了对长城造成破坏;看到长城砖脱落了,就把它们归集到一起放好;看到有游客丢在长城上的垃圾,就捡起来随身带走。

  农民张鹤珊的朴素情怀和自发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他因此成为中国长城学会早期接纳的农民会员之一。2006年底,在《长城保护条例》出台的时候,张鹤珊又成了一名光荣的长城保护员,管理着从董家口到平顶峪之间约10公里长的一段长城。如今,张鹤珊依然每天奔走在长城上,在他的带动下,儿子张晓光也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行列中来。目前,他所守护的这段长城是抚宁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

  ■精心搜集长城民间故事

  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张鹤珊对长城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长城的历史、考古、民间故事传说等特别入迷。为了买到一套有关家乡长城的史书,他拿出了珍藏的十几枚古钱币跟人交换。为了取得研究长城的第一手数据,他和儿子一米一米地丈量每一座烽火台的长、宽、高,修订了史书上的一些错误。他最喜欢的还是坐在古城堡门口的大松树下、石碾子旁,听十里八乡的老人讲述那些已经无法考证的民间故事传说。每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细心的张鹤珊都要一字一句地整理记录下来,《媳妇楼传说》、《白台子传说》、《雷击碴的故事》……慢慢地就汇集成了26个故事近5万字的手稿。

  张鹤珊说,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自己整理的长城民间故事能够出版成书,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长城、关爱长城。可是出版费用太高,他出不起。2008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在媒体上看到张鹤珊的故事后,通过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与他取得了联系,除了资助他出书外,还定期给他发补贴,并提供服装和鞋子,鼓励他保护长城的义举。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还把张鹤珊的手稿译成了英文,准备直接推出中英文双语版本,面向全世界发行。书中的配图也都是张鹤珊多年来自己拍摄的。

  ■周六在家中举行首发仪式

  几天前,张鹤珊刚刚与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现在他的《长城民间故事》已经开始印刷,首批1000册将于近日运抵秦皇岛。5月23日(周六),张鹤珊要在自己家中举行首发式暨签名售书活动,他希望所有关心长城的人士都能前去给他捧场。“其实不是给我捧场,我的主要目的还是宣传家乡的长城,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能了解长城,关爱和保护长城。”张鹤珊说,保护长城这么多年,如今自己的心血终于要面世了,他的心里非常高兴。他已经跟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会长、英国人威廉·林赛说好了,书印出来后送给威廉200本,由威廉转送给多国驻华大使馆,进一步扩大对家乡长城的宣传力度。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