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望十年前的"5· 19"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3:33  燕赵都市报

  十年前的今天,A股曾经上演了一部历时近两年的历史大片。

  一年下跌25%,怎么办?

  十年前,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叫周正庆,中国证监会的前任主席。1999年上半年,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长达两年阴跌,到1999年5月18日,上证指数已经跌到1059点,比1998年6月3日高点下跌超过25.4%,市场上“破发”惨剧频频上演。

  为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周正庆主持的证监会给国务院打了个报告,叫《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请示》,这个报告经财政部、央行反复磋商后被国务院于5月12日正式批准,由此拉开“5·19”行情的大幕,受此消息刺激,上证指数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中上涨的幅度将近30%,达到1387点左右。

  但是,伴随着指数的上涨,质疑之声也纷纷出现,有人认为宏观经济没有改善,井喷行情只会哪来回哪去,更有人认为,政府如此救市,制造人为牛市,后果不堪设想。针对这些疑问,周正庆再次组织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近期股票市场情况的报告》,于是便有了《人民日报》6月15日头版头条评论员的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

  借此力道,上证指数一举冲破1500点,创出1756点的历史新高,此后更是演变成为历时两年的牛市,在2001年6月创下2245点的记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5·19”行情:一轮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同时“猛庄”横行,它成就了许多股民的梦想,也将一些股民抛入深渊。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998年的中国和2008年的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几乎是一样的,外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则是5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国有企业亟待解贫脱困,国内市场亟待启动消费。“5·19”行情的理论基础是财富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一种手段。而2008年,我们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内遭特大地震和雪灾的袭扰,中小企业不堪重负濒临破产,国内消费市场同样也是欲振乏力,中国政府最终以4万亿政府投资作为强行起飞的路径。宏观经济的调控思路既然是一样的,反映到股市上会有两样吗?

  乍看上去,似乎是一样的。A股从2008年的10月28日1664点到上周三的2670,千点大反弹就是例证。然而,股市如棋局局新,中国股市绝非是简单地重复,今年的股市与十年前已经有了诸多不同:截至今年3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是16.1万亿,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的市场;截至今年4月底,各类机构持股市值占到流通市值的比重约为56.8%,机构投资者成为稳定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显然,市场发展到今天,今天再讨论“5·19”能否重演已经成了件很不合时宜的事,现在的市场与“5·19”相比不止是规模等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投资理念的转变和进化:众多曾在A股市场呼风唤雨的庄家纷纷崩塌,当年还是这些豪庄手下“小弟”操盘手的第二批大额投资者开始思索新的投资模式,“出来做,迟早要还”的这个道理基本人人认同;与此同时,完全靠资金优势操纵市场的模式也终于淡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博弈,合作的新模式开始流行。虽然,目前基金的非理性行为仍有发生,但整体的投资水平仍在提高———十年时间,A股市场已经实现了对“5·19”的超越。

  “5·19”在老投资者心中,无论是一道难以忘却的风景,抑或是一道难以抹平的伤疤,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历史又不会简单重复。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也许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5·19”带来的深刻教训,而非期待一个新版“5·19”的上演。

  □小丁(作者系资深财经界人士)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