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文化创新大打区域“特色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4:03  信息时报

  

广州文化创新大打区域“特色牌”
荔湾区坑口茶叶市场广场,国家话剧院艺术家们带来精彩表演。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广州文化创新大打区域“特色牌”
去年,天河珠村乞巧节选拔出来的佳丽在向村里的老人们学习如何制作乞巧节工艺品。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摄
广州文化创新大打区域“特色牌”
今年黄埔区新年音乐会上,德国国立交响乐团演奏了南海之神交响乐。信息时报记者 黄立科 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穗宣) 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重要的一环,而基层建设更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和黄埔六区根据自身特色优势,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文化设施为依托,以文化人才为骨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创新为带动,突出便利性、群众性、创造性和社会性,整合文化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打造自身文化品牌。

  越秀区:出门10分钟可到文化场所

  3年来,越秀区共投入了近亿元用于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目前,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10分钟文化圈”,居民群众出行不到10分钟便可到达公益性文化场所。全区22个街道文化站全部通过省的达标验收并均达一级以上标准,其中省特级文化站12个、省一级站10个,实现“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全区各类基层业余文艺文体团队已达404支,业余协会近100个,总人数逾1.6万人。

  同时,越秀区激发群众创作热情,创作排练的小品《文化品牌》、《炒股》,舞蹈《自梳女》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有158件作品获得市以上奖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打造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系列片其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更是票房收入近亿元。

  荔湾区:年底将推首部西关动画片

  “西关书画”、粤剧、“广州玉雕”一直是荔湾“西关文化”的骄傲。荔湾成立西关画院,汇聚了区内优秀书画艺术人才;全区每年举办粤剧曲艺大赛,组织粤剧粤曲知识进校园,开展粤剧曲艺活动月新作等各类粤剧活动近百场,受益人群近20万;“广州玉雕”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木鱼书说唱”、“广州玉雕”、“生菜会”、“粤曲”、“广州饮茶习俗”共5个项目作为广州市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申报。

  西关民俗馆扩建工程中,把蒋光鼐故居纳入博物馆范围作为馆展览场馆,扩大馆舍面积1000多平方米,增设十三行展厅、西关民居厨房、广益行服装店等常设展览;西华路原虎标电筒厂厂房已成为中小企业创意产业园,海归动画企业年底将推出全国首部具有西关风情的三维动画连续剧。

  天河区:四届乞巧节获得华人响应

  依托“绚丽天河”文化艺术节、“天河合唱节”、广州乞巧文化节、动漫艺术节四大文化活动品牌,天河区进一步完善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设立在石牌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还设立“天河读书节”、“明月·天河”中秋文艺晚会等多种文化艺术活动机制。例如,2005年天河率先举办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将珠村打造成“中国乞巧第一村”,推动乞巧文化全面复兴,现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响应。

  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区已在中部、东部、西部、北部等地区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服务圈,其中东北部以龙洞街社区文化和凤凰街客家文化为特色等。

  白云区:流动图书馆走近市民家

  “白云风采”广场文化是区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历时10多年。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全区各镇街都开展“白云风采群众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包括舞龙、醒狮,客家山歌等各类文艺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全区共40个文化广场开展白云风采群众文化活动达600多场次,受益群众170多万人次;全区活跃在基层的业余文艺人才近万名,有50多个“私伙局”,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及时继承。

  白云区11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文化室,223个社区居委会中173个建立了文化室。区图书馆还主动走出“围墙”,建立了一批“流动图书馆”。

  海珠区:“岭南文化”奏响主旋律

  “广场文化”成为海珠区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继2004年区投资400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该区又建成了赤岗街“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广重社区文化广场”、素社街“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等新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此外,“岭南文化”成为海珠区目前文化旋律的基调。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有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有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加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等等,每一项清一色都是岭南文化的“范本”。

  黄埔区:举办祭海表演150场

  黄埔区近年十分重视对文化的投入,仅2007年文化事业经费就达到1955万元,是2005年的2倍、2002年的4倍,其中重点公共文化项目的经费投入明显增加。黄埔文化中心包括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和文化广场,规划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亿8百万元。区图书馆已于2006年建成开馆,藏书量20余万册,是区级图书馆中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图书馆。

  该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一街道(社区)一文化体育品牌建设和群众性文体设施建设。由“政府搭台、团队唱戏、群众受益”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其中每周定期在南海神庙广场举办小型祭海表演,迄今演出150场,2万人次观看。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