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理中毒更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4:35  都市快报

  

心理中毒更可怕
目前处于停产状态的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去年9月曾发生有害气体泄漏,吉林化纤9个工人中毒。

  (上接第17版)

  C.说法

  判定为“心因性”的理由

  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防治中心教授赵金垣称,此事定性为“心因性疾病”,排除康乃尔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的可能,病人出现的症状没有诊断价值。

  原因是:第一,专家组在康乃尔现场并未发现化学物质超标;第二,吉林化纤车间有的与康乃尔相隔较远,扩散不可能速度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第三,康乃尔已于4月30日停工,而直到5月14日仍发现有不适职工,中毒潜伏期不可能如此之长。

  “这次我们看到了大批的群体性癔病的表现。”他说,大家不要以为心因性疾病很罕见,在他所开的化学中毒门诊中,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病人,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我很奇怪,”赵金垣说,“有什么因素使工人如此地惧怕康乃尔公司的化学物质。”他最后说,心因性疾病也是病,也需要得到治疗, 他建议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入手,尽快帮助职工恢复。

  心因性病患要康复

  必须对专家充分信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赵国秋说,要确诊为心因性疾病,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物理学、化学指标显示,没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经过临床诊断,没有中毒迹象;首发病例一定和周围人群互相认识,接触密切;病人的症状大致相似。他说,通常来说,经过心理学处理之后,心因性反应会在一周之内消除。

  由于没有到现场,他无法判断此次事件是否存在心理因素,但是他强调,心因性病患的康复,必须建立在对医生、专家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

  在此之前,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在媒体上表示对卫生部专家组的结论持怀疑态度。他表示,既然吉林化纤的员工闻到了气味,便证明有化学因素存在。他还认为,吉林化纤的员工并不存在诱发心因性疾病所需的强烈的心理应激因素,“诊断为心因性疾病,可能有点牵强。”

  环保局监测:

  一氧化碳基本没有超标

  吉林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4月24日,吉林市环保局就开始布置点位监测一氧化碳(以下简称CO)浓度。经检测,环境敏感区域主要污染物CO一直未检出,重点监测点位日平均和小时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只有4月27日18:30时瞬时值达到24.5mg/m3。

  4月29日晚,根据吉林化纤集团反映厂区和车间内CO浓度较高,环保局再次安排布设8个监测点位,每两小时检测一次。监测结果厂区仅有一次瞬时值达到7.5 mg/m3,其余基本未检出。

  吉林市卫生局表示,受吉林化纤集团委托,对该公司的部分职工进行了体检,实验室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心肌酶五项。对数百位职工进行了血样检查,从检查的结果看,无不良气体中毒指标。

  康乃尔公司拒绝接受采访。此前该厂董事长助理、企管部部长徐中杰曾在当地媒体上表示,由于该厂的周围全部是化工厂,因此不能说是他们厂造成的污染,而且,如果是他们厂造成的,为什么他们厂的工人没有一个出现不良反应?

  去年发生过中毒事件

  康乃尔公司赔付每人6000元

  工人希望能够重新调查

  早在去年9月,化纤厂就发生过一次看上去极其类似的事件。

  去年9月27日,正在当班的化纤厂工人李强(化名)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半个小时之后,他感觉自己头晕、恶心,“感觉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李强请假回家休息,第二天,他听工友说,早一天因为康乃尔化工厂试车,排放出了有毒气体,大家都是中毒了。

  28日,李强和另外8位工友一起,被化纤厂统一送往吉林职业病医院,据李强说,当时有两位工友检查出苯超标。

  他清晰地记得,康乃尔公司老总宋治平亲自到医院探望他们,并嘱咐他们好好休息,争取早日康复。

  十天之后,9位工人出院,出院之前,康乃尔集团和他们签订了协议。协议上写着:2008年9月27日,吉林康乃尔公司试车生产时,因排放有害气体导致吉林化纤公司9人出现不良反应。

  10月7日,吉林化纤公司和康乃尔公司达成两点共识,由康乃尔公司负责将这些人员送往省职业病医院全面检查,确诊痊愈后出院,以后确实由于此次事件引起的不良后果,由康乃尔公司负责。

  10月8日,9位中毒人员和康乃尔公司达成协议,由康乃尔公司一次性赔付每人现金6000元。

  知晓此事的化纤厂工人表示疑惑:看上去如此类似的两次事件,为什么最后的定性截然不同?他们希望卫生部能够重新派出调查组,对此事再次进行调查。

  D.评论

  必须正视的群体性心因事件

  从4月23日起,吉林化纤集团员工闻到刺激性气味,并陆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周身无力等症状,个别患者还出现了抽搐等症状,他们怀疑是与其一路之隔的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异常排放引发。5月14日,卫生部派出的医学专家组做出调查意见,认为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

  就像是抱薪救火,专家组“心因性因素”的论断甫出,舆情即为之大哗。不仅当地许多工人表示无法接受,“我都病成这样了,咋能是心理的病呢?”许多网民同样不能接受。

  应当说,要让许多惯于正常思维的人接受专家组的这种说法,难度颇高。其实,同样的诊断结果,也曾出现于2005年“安徽泗县6·17疫苗事件”中。在这场被称为“癔病”的心因性疾病中,有304名学生染病住院。在当时,诊断同样为舆论所不愿正视。

  如果我们不总是轻率地对专家意见一概不买账,那么或许可以认真地听听专家组的说法。“我们肩负国家的重托到吉林来,连个病因都找不出来,怎么有脸回去?但确实找不出化学物质中毒的病因。”专家组医学权威赵金垣表示,“把真相告诉大家,我们花了很大的劲,要担多大的风险。大家想一想,我可以很简单地告诉大家它是一个轻度的化合物的刺激反应,一点事没有。我们七个人拍拍屁股就走了,皆大欢喜。我们很遗憾看到大批的群体性的癔病的表现”。

  赵金垣的话不失真诚。事实上在疾病学中,心因性疾病确是疾病的一种,也可以表现出各种症状。除此之外,对于更多对专家组诊断不由分说予以怒骂者来说,他们显然没能听明白赵金垣的言外之意,自然也不会意识到,相对于化学物质中毒,大批群体性的癔病其实可能是更严峻的问题。连赵金垣也感叹说,“从医这么多年来,我还是头一次亲身遇到这么大规模的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现象”!

  心因性疾病常常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是一个需要普及的医学常识:心因性反应症是一组由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理疾病,决定该疾病的发生、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等。这里所说的心理社会因素即一般所称心因,它是指这类刺激来源于人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中的劣性刺激。安徽泗县疫苗事件的群体性癔病发生之前,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假冒乙肝疫苗事件。

  不是物质中毒,就可能是心理“中毒”。大批的癔病表现,可谓某种社会心理层面的无力或溃败。必须提请正视的是,在这种隐性的群体性癔症背后,到底暗藏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又传递给公众什么样的劣性刺激,足以消耗人们平常生活中理性而沉着的力量?又为何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目前没有更多的渠道或信源足以表明,这上千人的癔病患者处于某种现实的心理压力、暗示与刺激之下,但这样一场群体性心理事件,不会是无缘无故,因此需要当地对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社会、治安、环境、生存等诸多方面予以探究。

  出于医疗科学与生命健康的目的,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的一起群体性心理事件。

  据潇湘晨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