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搬”出来的好日子——解析我省扶贫移民的发展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4:57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4月下旬,记者走进了在晋中、吕梁、大同等地的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街道、宽敞明亮的住房、设施健全的文化广场,以及荡漾在移民脸上的笑容……这些告诉人们:这里已改变了昔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窘境,正逐渐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扶贫项目咋选:大伙的事,大伙做主

  镜头一:4月25日上午,走进和顺县阳光占乡西沟村,记者看到的是满目春色——水泥马路平坦洁净,房屋院落整齐利落,大街小巷绿树成排,健身场上欢声笑语。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往要是碰到雨天,路上到处是泥,没办法落脚,现在怎么走都行。言谈中,透出自豪。

  记者看了该村的扶贫项目初选表,上面有养牛、旱作节水、建卫生室等多个项目,而村民们最后选定了养牛。据悉,大家是用投票的办法决定的。因为项目是自己选定的,村民们实施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目前村养殖园区内共有40多户,户均收入4000元左右。村民们给记者算了笔对比账:过去种坡地一年最多收入2000元,现在依靠养牛、打工等收入,年收入万余元。

  新闻链接:1996年,我省提出了扶贫移民的发展思路。从2003年起,省委、省政府把扶贫移民工作列入为全省人民办的实事之一,并提出了“群众自愿、整体搬迁、人口适度集聚、有土安置为主”的原则,制定了统一规划,分段实施,逐步推进的扶贫移民战略。群众参与,还权于民,是我省扶贫移民的最大特点。

  扶贫资金咋用:分盘炒菜,一桌吃席

  镜头二:在石楼县地版图上又增添了一个“坐标点”,她的名字叫教鹏土焉村。

  “如果不是县里搞支农资金整合,将分散于水、电、路等扶贫开发项目的500多万元资金都整合在我们这个移民新村,到现在我们村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教鹏土焉村党支书周怀俊指着柏油路旁一幢幢新盖起来的砖瓦房,满怀感慨。在另一座移民村马村,一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旁,一排排鹅黄色的新房显得分外抢眼。宋爱萍一家的三间新房就坐落在这中间。“我原来住的李家山村,没有油路,大车就根本进不去,要是一下雨,连三轮车、摩托车都进不去呢!进趟县城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顶多半个小时就行”。宋爱萍笑吟吟地说。

  石楼是我省3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县8.9万农业人口分布在506个自然村。改革开放以来,仅各级财政就向该县投入扶贫资金2.3亿元。但由于贫困面大,部门 “各撒胡椒面”,资金使用效益差,贫困状况一直未能改变。该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扭转困境,必须打破原有投入机制,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从2004年开始,他们大胆改变扶贫思路,提出了“整合支农资金,实施移民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思路。以扶贫移民工程为资金整合平台,将全县9个乡506个自然村,整体规划为 “1城5镇81个中心村”,调动全县力量,整合资金2.65亿元,全面加快了扶贫移民工程建设步伐。

  新闻链接:近年来,我省逐年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将建房补助标准由每人2000元逐年提高到今年的3400元,基础设施补助标准由每人500元提高到800元。在资源整合上,我省注重发挥县级统筹全局,协调运作的优势,整合各类支农资金、调动各种社会资源,集中投入扶贫移民工程。据悉,从1996年到现在,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2.42亿元,搬迁山庄窝铺6261个,新建移民新村685个,迁出贫困人口42.82万人。目前,全省100人以下的边远山庄窝铺还有1900个,今年计划移民搬迁4万人。

  移进新村咋过:发展后续产业,引导移民致富

  镜头三:浑源县将44个贫困山庄村的773户2800人迁到离县城近,又处朔蔚公路旁的裴村乡,建成迁旺新村,不仅利用了这块曾有过32个废鱼塘和18个废砖窑的700亩荒地,而且使养殖业和加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全村养殖各类家畜1.2万余头(只),并涌现出一批专业示范户。该新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是未搬迁前的4倍。灵丘县有着丰富的矿产业,运输业发达,在新村规划中,该县专门在县城边上,利用闲置地开发出城道坡村和北环村,有愿意做生意的862户3875人迁入,他们有的搞餐饮业,有的搞运输业……年人均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近年来,大同市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新建移民新村40个,呈现出向规模大村、地缘广阔、交通便利以及县城周边集中的趋势,用人口集中效应拉动园区项目、用交通便利条件拉动多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园区化和规模化发展。

  新闻链接:移民搬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搬迁后的移民能否脱贫致富是这项工作的关键。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介绍,我省各地推进扶贫移民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后续产业的发展,并做到新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充分考虑到移民新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环境和移民群众的生产习惯、产业意愿的基础上,进行新村选址和划分产业集群,为移民的生存、发展做好充足的前期规划。

  扶贫移民唱新歌,党的政策暖心房,走出大山天地广,告别贫困奔小康。据悉,到2010年,省政府将彻底解决边远山庄窝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本报记者 赵建军 本报通讯员 刘丽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