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桥塌了,人心不能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7:19  钱江晚报

  5月17日下午4点多,湖南省株洲市红旗路一座待拆除的高架桥突然发生坍塌,现场有超过20辆车被砸坏或掩埋,已经造成多人伤亡。

  获悉事故消息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要求:彻查事故原因,公开信息,绝不掩饰。这个意见来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

  因为见了太多的“豆腐渣”工程,红旗路高架坍塌事故也难以“幸免”。从时间上看,这座高架本来定于20日实施爆破拆除的,却“提前”3天倒塌了。本来,有关部门说,是因为高架影响红旗路一带交通畅通而决定拆除它的,但是,一倒塌,人们就怀疑:是不是工程质量有问题,所以急着拆?只是没来得及拆就先塌了。

  对这样的怀疑,有关部门可能觉得冤枉。因为坍塌前,已经对两个桥墩实施了试爆破,但是,倒塌的桥墩有8个,倒塌的桥面长达几百米,对两个桥墩的试爆破有这么大威力吗?或者试爆破操作有失误?

  种种疑问、疑惑,都有待查实。大型工程的质量,关乎公众的安全;以往,很多质量事故又往往涉及贪腐,所以,人们对红旗路高架坍塌事故关注、质疑,本质上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考验。在这样的考验面前,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对应之策。或是回避,没有回应,而回避的结果只能引来更多、更强烈的质疑;或是有回应,但避实就虚,闪烁其词;更多的情况下,很可能是有关官员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公众的质疑。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普及,是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权利的自觉。在各种公共事件发生后,这种公民意识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敏感、集中和醒目。但是,因为传统的体制、意识,还制约着许多政府行为;政府部门,公权力部门往往滞后于公众的意识和要求,反应不灵敏。这种脱节,为各种疑虑、猜测的产生与传播、社会情绪的积累提供了空间。严重的,就会损害、动摇社会公众对公权力部门的信任。

  红旗路高架坍塌事故发生后,张春贤及时发出“彻查事故原因,公开信息,绝不掩饰”的要求,表现了一个领导干部对公众的尊重;能有效地稳定公众情绪,维护政府的公信力,避免社会为高架桥坍塌事故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的态度,才是“公仆”应有的态度。从一些网民的反应看,张春贤的表态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戎国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