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街新城昨开建 百年乡街子是否取缔要听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9:37  生活新报

  

马街新城昨开建百年乡街子是否取缔要听证

  5月18日,马街改造工程启动 本报记者 刘凯达 摄

  昨日16时许,随着一台挖掘机的轰鸣声响起,位于西山区主街道上的西山区民政局仓库大楼开拆,马街新城建设启幕。形成于清代并延续至今的马街乡街子会不会就此逐渐消失?相关政府部门解释,乡街子是否取缔,要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广泛征求民意。据了解,建成后的马街新城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办事处,东自西山区货场,西接春雨路,南邻电力修理厂规划路口及成昆铁路,北靠益宁路,总占地约947亩,总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住宅面积177万平方米,商业面积4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00亿,开发周期3至5年,计划今年10月前完成拆迁工作,进入建设的初步阶段。现在片区专项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市规划委员会的审定,被列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的47号地块。改造分两期:一期改造范围北自益宁路,南至马街中路,东自成昆铁路,西至春雨路,占地面积450亩,拆迁面积24.4万平方米;二期改造范围北自马街中路,南至石咀货场,东自成昆铁路,西至春雨路,占地面积497亩,拆迁面积23.6万平方米。

  “建成后的马街新城是新昆明的西大门和次商务中心,是西市区高档写字楼、商铺的聚集地,是一个功能配套齐全、交通方便的居住新区。”马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殷磊民称。

  马街新城的建设,无疑受到了片区市民的高度关注。昨日下午,马街新城建设启动仪式上来了很多周边的市民。李女士说:“我们需要培育一个‘新马街’,顺应城市的发展。如果乡街子以后没了,是有点留恋,但马街的名字还是存在的,我们需要更安全、卫生、健康的市场。”杨大妈的意见则不同,她在马街生活了一辈子,看着规划图,她说,自己的房子肯定在拆迁范围内,而且以后没有乡街子了,“买点小东西就不方便了,我们不希望取缔乡街子。”

  “我们要从城市的发展通盘考虑是否取缔。”殷磊民说,马街乡街子片区的建筑老旧,逢赶街天,路上摊位千余个,赶集的人有8到10万,拥挤、脏乱现象突出,“一次乡街就会产生生活垃圾60车,一车500公斤。”而且,乡街子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现象长期存在,这让政府相当头疼。殷磊民也说,虽然乡街子存在许多“顽疾”,但毕竟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政府会择日开听证会,广泛听取民意,才会决定是否取缔百年乡街。

  每赶一次街 像过一次节

  猪牛哼叫,牛铃叮当,这些生动的市声,把100多年前昆明马街人的生活搅得“河翻水涨”、“风声水起”,直到今天依然人山人海。这种生活味在“老马街”们的记忆中堪称“陈酿”。

  雨水冲出沙地马街

  “你要我说赶街子的情景,可以跟你说一大箩筐。”今年82岁的金学山大爷在马街村住了一辈子。记忆中,80年前的马街不叫这个名字,那时的马街方圆几百公里都是田,他的前辈说,在这之前这里全是水,和滇池相连。100年前,渐渐形成了洼地。金姓人家第一个搬到这里,之后便有了姓马和姓江的人家。这个地方位于附近渔街子村、苏家村、大鱼村的中间,但凡路过,人们都会在这里休息一下再赶路。

  不知道是哪个年月的一天,因为下了一场大雨,雨水从一个叫宝珠寺的地方汇集,将泥沙冲到了三家居住的地方,久而久之,那里形成了一片沙地,平平整整的一块。“我们小时候都叫它‘蛤蟆地’。”76岁的杨学莲大妈说,她的父辈说,从有沙地开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活交易市场,人们在“蛤蟆地”上开始了最初的互通有无。而之后,根据当地的习俗,人们每12天赶一次街,因为12个属相中以马为主,人们就把“蛤蟆地”叫做“沙地马街”。

  当年的“蛤蟆地”,就是现在的西山区百货公司和邮电局一带,现在,它已经成了方圆几百万平方米的乡街子。

  曾经比现在还热闹

  100年前的马街乡街子,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杨学莲大妈很小的时候,它“比现在热闹多了”。每逢赶街天,凌晨2点,就听到了猪、牛的叫声,木轮子车“嘎吱嘎吱”,桨声在夜色里“哗啦哗啦”。村里人赶着自家圈养的猪、牛、鸭等活物到集市上卖。还有从官渡等很远的河那边渡过来的船,拉上当天打来的鱼和满满一船蔬菜瓜果。生活不宽裕的人家则从山上背来木柴、草席,跋山涉水而来。

  “之后是七天赶一次,像过节一样。”50年前,杨学莲还是小女孩,沙地马街已经形成了臭豆腐一条道、小菜一条街,卖各种活畜的则叫“卖猪塘”。“刚解放时,乡街子一窝猪,你看中哪个指哪个,一头七八斤的猪只卖一块钱。”

  金大爷说,当时为了占到更有利的地盘做生意,一些商人在集市上盖起了小平房。平时马街冷清得很,这些小平房成了乞丐的居所,到了街天,则塞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木炭、木料、衣服、粮食、席子……

  拆不拆?各有看法

  “那时候有一种凉拌螺蛳,还有羊血米线、牛皮糖……现在吃不到了。”村民普存凤大妈说起几十年前赶街的吃食,生出无限感慨。现在每周日的马街乡街子,她给前来赶集的人看自行车,卖一点糖水,一个赶街天下来也只能挣30元。“十多年前就没有田了,只好闲着。现在赶街是唯一忙的日子。”听说百年乡街子可能要拆了,普大妈和好几个村民都很失落:“不知道以后干哪样,还是希望它能保留下来。”

  “我觉得还是建成商城好,没有那么乱。赶街天人太多,一些人找不到厕所,经常到我们村里小便,天气热,臭味重。而且这左拐右拐的小巷也没法管,只有拆了重建才能让环境变得好些。”一些年轻的村民自有他们的看法。 本报记者 邓建华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