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化现代版"愚公" 两月开出百多米地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09:50  台海网

  

德化现代版"愚公"两月开出百多米地道

  

  

德化现代版"愚公"两月开出百多米地道
这是地道靠近林开浅家的一面。林开浅(前)指着地道口说:就是从这里进去

  上一页

  

德化现代版"愚公"两月开出百多米地道
阴凉的山洞也是贮藏香蕉的好地方

  上一页

  

德化现代版"愚公"两月开出百多米地道

  地道口靠村道的这面摆着个水果摊

  ■提要

  千百年前,年近九十的愚公住在太行、王屋山下,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远绕,于是带领子孙移山,天帝被感动,命令两个力士背走了两座山。没想到,时间一转到现代,愚公移山的传说成了现实,德化出了个现代版“愚公”。

  “屋后见山,山中有路,德化此处别有洞天”,日前,市区一位旅人在德化偶然探访到“现代愚公”的故事,马上向早报记者报料。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当年35岁的林开浅和妻子吴培梅带着两个孩子在山里挖地道,日夜不停,他们花了近2个月时间,用锄头、板车开出了一条长近30米的地道,而沿着这条地道他们又开掘了8个分洞,这些洞的长度加起来达150米。十六七年来,这条地道一直安全使用着。

  □早报记者 陈祥木 黄艺芬 胡彦明 通讯员 徐明溪 文/图

  上一页

  山包挡屋后

  锄头来开道

  林开浅家,屋前土路只容一人,屋后就是山,高十余米的山包挡住去路,想与外界来往,必须绕山路。十六七年前,每每从外界载着干笋等回家,林开浅必须在路口先卸一半货,往里走一段,停下来,再一点点往家里搬;遇到下雨,货全部淋湿了,又得晾干。

  愚公的故事林开浅读过,他欣赏愚公的精神,自己也是这种性格的人,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林开浅和老婆说,要不就在后山挖条路吧。吴培梅赞同。他们向别人租用防空洞储藏香蕉,租金不断上涨,在后山挖地道可以当防空洞、地窖储藏室使用。

  家后的山高十余米,长约二十来米,宽五六十米,林开浅站到后山山头,凭眼睛测量,决定从家后门开掘地道直通山外那条路,目标正对着山后村道旁的路灯。他心里这样盘算,自己身高一米六几,地道高度约1.8米,宽度1.7米即可方便出入,地道不能直接开掘,必须拐个弯,修成拱形,承受力才够。

  说干就干。为了使用起来比较趁手,夫妻俩把锄头的木柄削短,日夜不停地挖起来。

  每日起早摸黑

  运土五十板车

  每天早晨6点多,林开浅和老婆就开工了,深夜11点才停工。刚开始,锄头碰上山土,还会冒出火星,手掌也起了泡。每天至少50板车土往洞外运,载到家门口的土路去填埋。

  一些乡亲们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纷纷前来帮忙。有时,林开浅也雇人一起干活,这样速度比较快。

  地道挖了两三米后,林开浅就接上电线,装电灯。挖地道的过程中,林开浅也仔细观察洞里的情况,其中一个分洞,青香蕉储藏其间,切口仍新鲜如初。他据此判断,一直往深处挖去,这个地方温度肯定适宜储藏香蕉。原本只打算挖个2米深的洞,后来继续向深处挖掘,最后成了一条长近30米的分地道,在分地道两旁又挖掘了两个深4米、底部宽约1.5米的洞。在这条分道里,林开浅发现其中一处部分泥土比较松,他载来机砖,砌墙,保障安全。

  花了近2个月时间,林开浅夫妻用锄头、板车开出了一条两边有出口的地道,长近30米,而沿着地道又开掘了8个分洞,这些洞的长度加起来达150米。

  上一页

   地道冬暖夏凉

  仿佛天然空调

  地道挖通后,林家人从此出门时不必再绕道,仅用不到l分钟的时间便可“穿山而过”,比之前省了5分钟以上的时间。

  地道内的分洞最小的也能储藏750公斤香蕉,留下通行的地道,所有分洞加起来同时能储藏香蕉1.5万公斤以上。

  当初挖地道时,林开浅就考虑如何保持空气流通。从屋后开挖时,他让地道有向上的斜坡;挖掘分洞则向下走。

  这样设计贯通的地道内冬暖夏凉,仿佛装备了一部恒温恒湿的天然空调。

  5年前,因家中出现变故,林开浅把地道租借给他人使用,妻子吴培梅以临近改造后的宽阔水泥路的地道口作“门市”,在地上摆摊卖香蕉等水果。由于地道口的土路填高修成水泥路,因此一下雨,水就淹进地道内。于是,林开浅运来机砖、水泥等,修整地道口,搭建一个木架,并修了一段矮矮的挡水的水泥墙。

  上一页

  ■记者体验

  地道恍若地下迷宫

  昨天,记者前往德化探访林开浅,一睹地道状况。

   地道通屋后 一路绿蕉香

  雨水滴滴答答,地道口的木架上吴培梅的水果摊上摆着香蕉、苹果、梨、果冻、饼干等。地道口有三级台阶,约50厘米,林开浅、吴培梅夫妇及丁墘村干部带我们走进地道瞧了瞧,正迎头的地道顶长着青苔,一张废弃的藤沙发,一台磅秤,还有芦柑、土豆等,右手边的分洞内堆放着大量青香蕉。想再往里走,一个上了锁的木门挡住了去路。里面租借给了别人。

  租户陈先生赶来开门。木门一开,眼前出现了三条路,每个路口都有电灯,一拉电线,灯亮了。逛了左边分洞,绕回原路,再去瞧其他的分洞。每个洞里都放着香蕉。洞顶和墙壁还有开凿的痕迹,洞内飘着香蕉的气味,气温比地道外低,让人感觉凉飕飕的。

  林开浅夫妻带着记者沿地道走回家,大约20米的路程。另一边的地道口,就是他们房子的后门。房子正面大门口,往左几乎是脚踩出来的窄路,往右比较宽敞,林开浅说,那里填了很多挖地道挖出来的土。

  “就地取材”在山区常见

  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委会相关负责人陈先生介绍,在此之前,包括丁墘村民在内的众多德化山区村民以务农为业,再加上当时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大不如现在,其中一些村民纷纷在各自住家附近或所在村庄挖掘地窖,或用于堆放农具、柴草,或用于储存鲜果、蔬菜等,林开浅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林开浅在本村村民中率先挖掘地道时,因所挖的地道位置地质结构比较特殊,土质比较坚硬等,使得林开浅能够“一气呵成”将地道挖通,并安全使用至今。随后,虽有多位村民先后分别挖掘了几个地窖,但都比林开浅家的地窖小得多,分别只有三四米深。因这种“就地取材”现象在山区地区比较常见,且这种地窖既未构成水土流失,也未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也就无人干预、阻止。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