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塔北墙外残破石碑原是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10:03  沈阳网-沈阳晚报

  

南塔北墙外残破石碑原是宝

  赑屃上的石碑,正反面皆有文字,但已模糊不清

  “沈阳南塔围墙外有个文物,上面都是普通人不认识的文字,目前已经很残破了。看到它现在这个样子,我十分心痛。”读者贺先生5月14日给本报打来电话反映这一情况。记者随即赶到现场查看并把情况告知沈阳文物保护部门。市文化局文物处十分重视此事,该处同志会同专家现场查看。5月18日,文物处负责人表示,将对此文物做进一步鉴定,同时,文物管理部门将与相关单位联络,尽快解决文物保护欠妥的问题。

  读者:

  看到文物残破十分心痛

  5月14日,在贺先生的引领下,记者看到了广慈寺墙外托碑的赑屃(bìxì),赑屃坐落在南塔广慈寺北墙外,距离南塔北大墙有25步左右。赑屃整体为铁青色,背上背着一个白色大理石石碑,正反面皆有文字,但已模糊不清。石碑数处断裂、残缺不全,碑顶也已消失,石碑腐蚀严重,用手轻轻抠挖,甚至会有石屑脱落。

  “这碑原来还有个小帽呢,后来也砸没了。当年红卫兵把赑屃的脑袋给砸下来了,前两年有两个女同志又把它的脑袋和身子用胶粘起来了。”在附近居住的付大爷告诉记者。而82岁的孙大爷则告诉记者,赑屃原来保存在广慈寺里面,当年红卫兵把赑屃和碑砸坏后,将它们扔进了南塔公园一个大坑里。上个世纪80年代修缮文物时,人们又把它们从坑里挖了出来,从那以后,赑屃和碑就一直放在现在这个地方。

  现场:

  草丛中宝贝在“睡觉”

  贺先生告诉记者,距离赑屃不远处的草丛中也有两个宝贝在“睡觉”。经过现场辨认,一个是“柱础石”,另外一个则是“抱鼓石”。贺先生从其外形和新旧程度上判断,这两个宝贝与赑屃、石碑的年代大体相同。贺先生说,“睡觉”的宝贝还不止这两个,在贺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在广慈寺东北墙角处看到地面上平放着一块大石碑,石碑已四分五裂,石碑上的字迹还完整清晰。

  当日,沈阳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南塔公园内出现的石碑,很可能是原广慈寺内的物品,石碑上还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个石碑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文物部门将立即前往现场调查了解。文物处孟繁涛处长随即让记者联络到了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佟悦和沈阳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张树范。

  专家:

  石碑历史应有300多年

  按照事先约定,5月15日一大早,记者随同佟悦、张树范赶到南塔公园,经过初步认定,赑屃身上背的石碑应为公元1645年广慈寺落成时的石碑。佟悦介绍说,盛京四塔四寺每一处都有两块石碑,分别使用满汉蒙藏四体刻文,内容多是当时建筑的兴建过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南塔公园内的石碑为蒙藏文篆刻,广慈寺东北墙角处放置的碎碑则为满汉文篆刻。

  两位专家认定,“柱础石”用作立放石柱;“抱鼓石”用作庙门前的装饰。它们均为广慈寺物品。佟悦不无惋惜地说,“这块‘抱鼓石’虽然残了,可品相还不错,扔在外面真是有点儿可惜。”专家表示,石器长期裸露在野外极易腐蚀磨损,最好能盖上一个小亭子为它们遮风挡雨,同时可以在石碑的周围设立栏杆,方便参观。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