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始摆脱“金牌崇拜”中国乒乓球技术愿与外国分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17:41  青年参考

  不久前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四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不出所料地几乎包揽所有奖牌(共夺得17块金牌,只丢失3块)。不过,中国的体育官员、媒体和公众没有欢呼胜利,而是把该国在乒乓球运动上的独霸视为不好的事情。一名高级体育官员甚至称它为“失败”,因为这使比赛成为一个国家的表演秀。

  这反映了中国人心态的转变。中国以前在国际体育上十分弱小,以致20世纪之交被称为“东亚病夫”。由于历史上的这一页“国家屈辱史”,中国人通常将本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竞技场上的表现赋以强烈的民族主义。

  因此,对中国近来在乒乓球比赛上“压倒性胜利”的反思,表明中国人对体育的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减弱,被一种将比赛视为体育运动而非增进国家自豪感或爱国主义的更理性态度取代。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蔡振华提出邀请外国选手到中国训练,并向海外派出教练,以及将中国70%的知识和战术与外国分享。

  这在10年前(甚至两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在国际比赛中赢球是关系到爱国主义的大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体育比赛金牌(不仅仅是乒乓球运动)长期以来是自信的源泉。中国对金牌的崇拜在2008年奥运会达到了顶峰,当时,中国人谈得最多的话题是“我们拿了多少金牌?”

  尽管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了51枚金牌,但该国的体育环境远称不上发达。中国国家队的大多数运动员是从体育学校挑选出的,都属于国家雇员。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训练这些顶尖运动员,但对群众体育的投入有限。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曾说,2005年政府花在竞技体育上的钱为4.8亿元人民币,而用于开展群众体育的只有2.7亿元人民币。甚至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也坦承,政府没有为公众提供足够的娱乐性体育服务,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中国人数量也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奥运会之后,中国对金牌的兴趣似乎有所减弱,政府也削减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篮球、排球和足球国家队都用薪酬较低的本土教练换下了外籍教练,帮助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斩获金牌的外籍教练如今大多已离任。

  中国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表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迷的兴趣将从金牌转向体育本身,他预测2012年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将大大减少。“乒乓球将是使中国人摆脱金牌崇拜的第一种运动。过去中国人看比赛时,不关心体育本身——中国选手赢时我们会感动得流泪。现在不了。”他如是说。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5月14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