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即便山寨,也当有所不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1:17  金羊网-新快报

  反对的人说,山寨是抄袭,是侵犯知识产权,是违法行为。赞成的人说,山寨是一种文化,不应阻止,反该鼓励。关于“山寨”对与否尚未有定论。山寨本身却已像流感一样悄悄渗入各个行业。从最初的山寨手机、上网本,甚至一夜之间,触及汽车行业。

  4月份的上海国际车展上,笔者总会在自主品牌的展位上不断“惊喜”着,那里有山寨程度不一的各式宝马MINI版本,还有相似度极高的英菲尼迪标识等等。看到这缤纷多彩的山寨汽车,笔者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心情复杂,难以言表。

  甚至有些车企面对业界的“抄袭疑惑”大言不惭:“日本汽车最初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仿佛山寨根本无错,倒是不得不为的选择。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记得去年在跟一位日本漫画教授谈到模仿问题时,他就表示,日本是在模仿上有所创新,这是后来者想要居上的一个必然程序,但这个程序一定是短期的。回头看我们的“模仿”,大多是外形、设计上的,模仿的初衷往往是想“沾光”,在短期内拉动销量。这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而在决定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营销方面,我们的自主车企却模仿得不到位,甚至蹩脚。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我国的汽车业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景象,自主品牌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但是,爱之深,痛之切。我们看到,曾经无比辉煌的服装、玩具、鞋帽等行业正面临艰难的转型“阵痛”,“中国制造”正在接受来自全球的巨大考验。它们的“软肋”正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今天,我们的汽车自主品牌,将代表品牌的设计拱手相让给国外,技术上依赖国外输出,这是否在重走那些行业的老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杨金霞)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