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赣州:海西表兄弟 一块使力气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3:15  海峡都市报

  N本报特派记者 涂明 陈燕燕 《赣州晚报》记者 杨院勤

  (注:特别鸣谢赣南日报记者李传材、曾德平友情提供图片)

  核心提示

  75年前,赣州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在这场史诗般的征途中,赣州老表与福建子弟兵并肩作战,结下战友情谊。

  5年前,福建首次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后,赣州迅速响应,积极融入海西,提出“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得益于此,5年来,赣州全市生产总值翻了一番,5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

  如今,国务院发布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赣州又第一时间部署深入对接措施。赣闽两地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新征程。

  成效

  对接海西 5年家底翻一番

  作为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赣州古时素有“闽粤咽喉”、“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然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南沿海口岸的开放和粤汉铁路的贯通,赣州昔日的区位优势不在,曾一度沦为“交通死角”,成了一座闭塞山城。

  5月17日,记者来到赣江边上的这座城市时,一切已经显得很不一样。拔地而起的高楼、笔直宽阔的马路,处处充满生机。

  赣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一位官员说,因当地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政策体制,赣州在改革开放初始固步于群山间,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

  这样的局面直到2004年,才慢慢迎来转机———那一年,福建省提出海西发展思路。赣州市政府敏锐地发现海西对赣州是一个发展机遇,立即响应,在继续加强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同时,着力对接福建,融入海西。

  “没想到,当时很多人看来只是一阵风的政策利好,真给赣州带来天大的实惠!”上述官员介绍,5年来,赣州在对接海西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据统计,2008年,赣州全市国民生产总值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财政总收入达到100.1亿元,成为江西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各所列数据指标均列江西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南昌。对接海西这5年,赣州全市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

  措施

  大刀阔斧 全面打造对接平台

  在赣州取得巨大成绩的背后,是5年来赣州人借助对接海西的东风,付出的一系列的努力。

  据当地官员介绍,当年意识到海西带来的巨大机遇后,赣州市委市政府立即从体制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们先从搭建有利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入手,开展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等十大体系建设,并从相关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十大体系办公室。

  随后,赣州又主动加快与长珠闽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上的对接。记者从赣州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赣州到厦门等福建主要城市的车程需三四个小时。赣州与厦门之间的空中航线也已开通。今年4月12日,赣州、龙岩两市政府达成共识,商定赣龙铁路复线建设项目年底前立项,2009年底前开工建设。

  在运输物流与对外贸易方面,2005年6月,随着赣龙铁路正式通车,赣州至厦门铁海联运首柜运作成功并实现转关运行。2007年6月,厦门港直达赣州的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标志着赣州厦门铁海联运进入了新阶段。目前,厦门港海铁联运集装箱来往于赣州、南昌,分别仅需20小时和30小时左右。

  当地外经贸委一名经常参与招商的官员说,这几年来,赣州一直把福建作为经济协作的重点区域,每年都单独组团参加“9·8”投洽会。而福建也在赣州设立商会,开展经济协作的福建客商有数千人,合作资金达百亿元以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