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大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4:04  信息时报

  

广州大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番禺宝墨园表演的水上飘色,吸引了不少观众。信息时报记者 黄亦民 摄
广州大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今年4月举行的广州南沙妈祖诞文化旅游节,热闹非常,孩子们兴奋地打起了大鼓。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广州大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增城广场文化蔚为大观。 信息时报记者 杜翠 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穗宣)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经济发展了,文化跟上了,才能“形神兼备”。广州市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可谓浓墨重彩,力争今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朝着这个目标,番禺、花都、南沙、萝岗四区和增城、从化两市,依托自身特色,依靠人才助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

  花都区:群众文化“一镇一品”

  近几年来,花都区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送文化下乡经费逐年增加,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费均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为扶持各镇(街)创省一级以上文化站,2008年区财政拨出240万元专款用于镇街文化站改造升级。一直以来,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并逐步建立了长效机制。从2005年起,启动送戏下乡工程,即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60场,三年为一周期,给全区188条行政村和外来工集中的社区都送上至少一场戏。

  目前,花都区文联有14个协会,3000多名会员,遍布各镇(街)和乡村,形成了群众文化“一镇一品”生机勃勃的局面,像花东镇东南亚风情艺术团、诗联书画基地,花山镇的百花山歌队,新华街的流行乐队等;另外,花都区还依托洪秀全故里的优势,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将《太平天国历史图片展》和《花都区文物保护成果展》送到偏远学校和乡村,三年来共送展214车次,接待观众达21万人次。

  番禺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近年来,番禺区确定“文化古邑、水乡新城”的文化发展定位,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修建了番禺广场;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区文化中心;投资近1亿元建成了占地16公顷的番禺博物馆;投资750万元建成“星海纪念馆”;计划投资5亿~10亿元建设规划用地面积85公顷的星海文化功能区,星海青少宫、文艺家活动中心以及投资4个亿的番禺区中心医院等相继落成。

  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背景下,番禺区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层出不穷。近年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展演、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首届星海国际合唱节、“亚太音乐榜”颁奖晚会等,强势推介番禺新城形象,打响了番禺文化品牌。

  南沙区:市、区共建图书馆

  面对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的状况,南沙区精心做好城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着力建立完善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图书馆还加挂了市图书馆南沙分馆的牌子,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市、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共建;另外,全区5个镇(街)文化站总面积1.36万平方米,有2个省特级站、2个省一级站和1个达标站。

  从2006年到2008年,南沙区成功举办了三届广州水乡文化节,策划开展了“水乡文化直通车”、麒麟舞表演赛、世界小姐游南沙、咸水歌曲艺晚会、水乡集体婚礼、知青联谊活动等多项活动,全区的创作、表演的文艺作品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5个,市奖项32个。

  萝岗区:打造广州东部文化高地

  2007年萝岗区全面启动新城建设,文化中心和文教园区项目同步推进,文化中心位于区政府大楼前侧,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和影剧院组成,均按地市级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预计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广州东部的文化高地。

  另外,有“广州东肺”之称的天鹿湖地区,正努力规划建设成为高档次休闲旅游及度假居住、高品位文化和高质量生态环境区,并将与禾雀花文化旅游节等文化资源一起整合开发。目前,区博物馆、区图书馆和区影剧院等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区标志性文化设施,已规划立项,区青少年宫、广州科技人员公寓已动工。

  从化市:保护濒临失传“水族舞”

  从化依托风土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有自己的品牌,每年都有如“春催流溪”春节系列活动一样的固定文化活动,同时也创作了如小品《文化品牌》、《马路天使》等一些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从化赏石活动盛况空前,涌现出近百名奇石爱好者和几十家私人藏馆,赏石活动成为从化一大文化风景线。2007年从化市举办了“奇石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名藏家参展,从化的奇石文化产业初露端倪。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从化将濒临失传的“水族舞”搬上了舞台,在保留传统表演技艺的基础上,重新组舞形成了“鱼游春水、鱼跃龙门、鱼虾嬉戏、娱乐升平”四个乐章的水族群舞表演,并与醒狮、粤剧、客家山歌、民间嫁娶等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大联串巡游,表演获得空前成功。

  增城市:广场文化特色渐凸显

  为满足群众对开放式文化设施的需求,增城市着力打造音乐文化之乡,建成了增城广场、挂绿广场、体育广场等一批文化广场,广场文化的特色逐渐凸显,增城广场更是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增城广场市民阅览室设有中宣部在增城市建立的“万村书库工程”图书室,此外建立“工友和谐家园数字点播系统”。在增城广场设立18组东、西方音乐雕塑群的基础上,准备延伸建成为中国著名的音乐雕塑大公园。

  增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的故乡,诞生过南宋著名丞相崔与之,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等一批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榄雕工艺、舞貔貅、客家山歌等。对此,增城不仅在软件上大力维护发扬,在硬件上即将建设湛若水广场、崔与之广场、坑贝古村落等文化景区,打造小楼人家、小楼姑娘、何仙姑文化等一批具有增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独特的历史与生态旅游。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