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必须在指定的传承基地 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授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4:05  都市快报

  本报驻宁波记者 尤畅

  宁波地处浙东海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深受古越文化、海洋文化及南宋移民文化的影响,而别具特色。

  姚剧、犴舞、木偶摔跤、民间剪纸、奉化吹打、朱金漆木雕,为了让后人还能欣赏到这些珍贵的“非遗”,宁波的做法一直走在前面:2006年创建“非遗”传承基地;2007年,向全市发放“非遗”普查表,建立业余普查队伍,这个多快好省的“非遗”普查模式曾让全国各地瞩目。

  这些天,宁波人又想到了一个保护“非遗”的好点子:传承基地与传承人挂钩。

  这一做法在全国还属首创。

  自从2006年创建“非遗”传承基地以来,宁波已经有了19个这样的根据地,主要设在校园、企业和剧团,然而各个传承基地的师资力量差异较大,有的是“非遗”项目认定的传承人,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项目研究人员,临时受聘担任传承者。

  “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口耳相授的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以及鼓励其向下传播。”宁波市非遗中心负责人说。

  由于有些传承者对传承项目的历史沿革都不清楚,就有可能使传承项目变形走样。”宁波文广局文化艺术处邝女士说,比如慈溪市横河镇中心小学面向全校1000多名学生传承剪纸技艺,由于只有一位专业教师,班主任也不得不上阵教学,这给横河剪纸的传承带来了隐患。

  传承基地与传承人挂钩的想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邝女士说,所谓挂钩,就是指传承基地一定要请在相对应的“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过来授教,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在哪儿传承等问题,传承人也可以专心传授技艺、技术;更重要的是,有了传承人的教、帮、带、传活动,“非遗”项目就能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播。

  链接:宁波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项、省级23项、市级123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位(今年有4人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省级传承人12位。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