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6:39  台海网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台海网5月2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梁张磊/图)台南市计划造仿古船重走“成功之路”。即日起,本报推出特别策划,邀请市民一块重走厦门的“成功之路”,和台南市共同助推“郑成功文化”观光旅游线路。

  昨天,厦门思明首届 “郑成功文化节”顺利落下帷幕。文化节期间,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会长、台南市文献委员郑道聪向本报记者透露说,台南市政府正在建造一艘仿古船,复原了当时的郑成功商船。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线路是从厦门出发,经金门、澎湖,再到台湾。仿古船造好后,台南市政府计划重走“成功之路”,从台南出发,经澎湖、金门,再到大陆,从而助推“郑成功文化”观光旅游线路。

  该消息见报之后,许多市民向本报建议,厦门也可以发起一场 “重走成功路”活动,和台南市相呼应。一位李姓读者说:“郑成功从厦门出发,跨越海峡,驱逐荷夷,收复祖国宝岛台湾,他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心目中共同的英雄,成为两岸同胞的亲情纽带。台南市每年都举办 ‘郑成功文化节’,我们现在也举办 ‘郑成功文化节’,这对两岸人民来说是很好的交流。当年,郑成功在厦门、台湾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现在,台南市打算重走 ‘成功之路’,我们厦门也可以组织市民重走‘成功之路’,两相呼应。”

  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的邱雅玲也建议,厦门可以开辟“郑成功史迹游览专线”。她说,郑成功把厦门作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根据地,他一生的事业与厦门息息相关,活动遗址遍布厦门岛及周边地区,这些遗址都是厦门的重要旅游景点。“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开辟专门的旅游线路——— 郑成功史迹游览专线。”

  为了增强两岸民众的文化旅游和情感交流,本报即日起推出 “重走成功路”特别策划。昨天,本报记者在文史专家的指点下,对厦门主要的郑成功遗迹进行踩点,并制作出线路图。接下来,本报将邀请读者一块重走“成功之路”,并协同有关部门、旅行社开辟出“郑成功史迹游览专线”,并推向市场,使之常态化。

  郑成功的每个遗迹都是两岸人民的宝贵财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本报还将协同有关部门让“郑成功史迹游览专线”走出厦门,延伸到台湾,延伸到海峡东岸。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高崎寨遗址地点:海堤进岛方向海堤纪念碑附近

  “铁人军”高崎寨大败清军

  记者昨天从海堤进岛,过厦门大桥后,在岛西面濒海的山阜上,寻到一座由花岗岩垒筑的城寨,这便是始建于300多年前的高崎寨址。

  高崎寨址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北面临海。寨墙用条石纵列、竖排逐层交错叠砌而成。如今,寨址只剩下西、南部长约30多米的寨墙,西北及东北砌筑于海滩之上的残墙100多米。在寨址南面,还留有一拱形寨门。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厦抗清时,为加强防御设施,他在厦门岛及周边地区修城筑寨,演武练兵。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4月,郑成功命工官冯澄世督建高崎寨。高崎寨凸出于厦门岛北端,扼控厦门岛东北部及西北面海域。清顺治十七年 (永历十四年、1660年),清廷调集数省水师围攻厦门,郑成功下令以号称“铁人军”的右虎卫镇驻守此寨,驻守此寨将士配合郑军其他部队大败清军于高崎海上。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龙头山寨遗址地点:鼓浪屿日光岩上

  郑成功最早的屯兵营

  

  登上日光岩,在半山腰处便可看见龙头山寨遗址的碑。只可惜,寨址原砌筑石寨墙基本已毁,如今只保存了东侧寨墙一段和一座在日光岩东麓山腰上的寨门。寨门与两侧的翼墙都是花岗岩条石垒叠而成,整体保存完好。寨门前方设有石台阶通向山下。记者看到,在寨门内崖壁上留有多处当年建寨时凿岩搭橼架梁的凿孔,凿孔作“人”字形排列或依山岩地势作直线排列。

  原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何丙仲研究员说,日光岩古时称为龙头山,又称晃岩。清顺治四年(1647),郑成功辟厦门为抗清复台基地,龙头山(即日光岩)是他建寨屯兵地之一。龙头山寨也是郑氏在厦门最早的屯兵营寨,遗址内保存有蔡元培、蔡廷锴等许多名人题咏郑氏业绩的诗刻。

  上一页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水操台遗址地点:鼓浪屿日光岩上

  日光岩上操练水师

  

  日光岩最高处,巨石兀立,古树成荫。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台基地,修城筑寨、演武练兵,在此指挥操练水师,直到挥师东征。如今的水操台已被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上水操台,在寨门右侧有一巨大岩石北对鹭江,摩崖上有民国戊午年(1918)李增蔚题名的阴刻楷书“闽海雄风”四字,右上侧有民国七年(1918)黄仲训署名的阴刻楷书 “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因郑成功受封延平王,故黄仲训题名石刻称其为郑延平。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国姓井地点:鼓浪屿延平公园内

  三次反复才找到泉水

  

  郑成功屯兵厦门期间,军队需要大量的淡水。当时没有自来水设备,他们只好利用旧井或开掘新井取水。因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郑成功姓朱,岛民都尊称郑成功为“国姓爷”,故称井为“国姓井”。

  延平公园内的 “国姓井”,背山向海,井平面呈圆形,原来由三块不同形状的岩石构成,井壁由花岗岩条石砌成。“这口井不深,一眼见底,泉水清冽而甘甜,据说从没干涸过。”郑成功纪念馆宣教部邱雅玲说。

  此外,还有一个传说,这口井是郑成功率众挖掘的,并且当年在挖掘该井时,前后经过三次反复,最后才找到泉水,因此有人又叫它“三拂净泉”。

  上一页

  

海峡导报推出“重走成功路”线路图

  陈士京墓地点:鼓浪屿鸡山路

  他跟着郑出生入死

  郑成功屯兵厦门期间,带来并培养了许多将士。他们互认兄弟,一起出生入死,并最终安葬在了他们当年一起奋战的地方。陈士京便是其中一个。

  从日光岩西林大门往鸡山路走,步行不到200米的地方便可以见到陈士京的墓葬。他的墓面积约20平方米,墓前方立有石碑,碑正中镌行楷书“逋庵”二字,上款镌:“陈齐莫先生嘱笔自志”,下款镌:“男式荣式行式成式明等敬勒”。西侧另立民国戊子年(1948)石碑一方,上镌楷书:“明志士陈士京先生之墓”,碑下部附述陈士京生平简历。

  据史料记载,陈士京明末随鲁王朱以海入厦门赞助郑成功抗清,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后来定居鼓浪屿,卒葬笔架山,民国初年墓迁今址。

  洪本部地点:营平片区(八市一带)

  “兵部堂”成了私宅

  洪本部,就是郑成功当年的大本营。郑成功部将洪旭,在这里建了兵部衙门,指挥部队、操练水师。

  洪本部街42号,“兵部堂”遗址。当年的“兵部堂”,现在已经成为私人住宅。

  “这里面有1000多平方米,当年的‘兵部堂’只有一层,两侧和二、三层的楼房都是后来加盖的。”住在里面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

  厦门通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坤聪说,“兵部堂”在民国时,曾成为德国商行所在地,解放前为私人住家。在大楼左侧墙角,有块奠基石,不过,上面的字已经无法辨认。

  何丙仲说,洪本部在营平片区里占了不小的一块,在当时是军事重地,这也使得营平片区成为郑成功遗迹非常集中的一片区域。在洪本部附近还留下了许多和郑成功有关的地名,比如古营路、较场巷等。

  延平故垒地点:集美中学附近

  故垒遗址上两建延平楼

  延平故垒是当年郑成功固守集美时的古塞,因郑成功曾被明朝皇帝封为 “延平郡主”而命名。

  1919年5月,陈嘉庚先生选择“国姓寨”遗址作为集美小学校址,建成了一座三层的楼房,取名为延平楼,并在石寨门旁的巨石上镌刻“延平故垒”四个字。抗日期间,延平楼毁在了日本的炮火之下。1953年,陈嘉庚先生重建延平楼,利用山丘坡地,用花岗岩砌成三大层24阶。这些台阶也正好成为了海滨游泳池的看台,这个游泳池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命名为“延平池”。昨天,记者看到,故垒只剩下了石构塞门和一门铁锈斑驳的古炮。

  “据《闽海纪要》记载,这个营寨名为‘浔美寨’,是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为了抗击清军而筑的。”邱雅玲说。

  郑成功杀郑联处地点:万石植物园万石岩水库西侧

  杀族兄于“锁云”石峰

  万石植物园有处 “锁云”石峰,当年郑成功杀郑联于此地。

  原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何丙仲研究员说,郑联为郑成功的族兄,早年随郑芝龙称雄闽海,1645年封为定远侯,占据厦门。但在占据厦门期间,郑联横征暴敛,民怨沸腾。1650年,郑成功听取其叔建议,夺取厦门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于是,郑成功从潮阳回师厦门进鼓浪屿。

  “当时正值中秋节,郑联正在万石岩饮酒作乐。第二天,郑成功拜会郑联,邀郑联到虎溪岩饮酒叙情。郑联没有多想,只带了十几个随从赴席,结果在归途时,被郑成功刺杀于半山塘‘锁云’石处。郑成功顺利取得厦门岛,不但解除了厦门人民的痛苦,也为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做了准备。”何丙仲说。

  郑成功读书处地点:万石植物园太平岩

  郑成功很勤奋,闲暇就读书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金门、厦门,以此作为抗清复台的基地,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也寻幽抚卷,太平岩便是郑成功读书处。清道光年间编纂的《厦门志》记载:“太平岩,去城东二里许,在万石岩之东,中岩之上,旧为郑成功读书所”。

  进入万石植物园,沿着绿树掩映的石径往太平岩方向走,小道旁草木郁郁葱葱,涧溪流水淙淙。在太平岩寺前,有两块巨石相叠,状如笑口,巨石上留有前人镌刻的 “石笑”二字,此地即为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休闲读书之处。

  在 “石笑”石刻西北30米处岩壁上留有清代郑鹏云隶书题刻 《游太平岩经先世延平郡王读书处》七言绝句一首:“石不能言笑口开,读书深处有莓苔,草鸡莫问当年事,鲲海骑鲸去不回”。

  “这里的草鸡是指郑成功,鲲海骑鲸代表着台湾人梦到郑成功死后,骑着大鲸上天,收复台湾。”何丙仲说。

  樵溪桥及高读琴洞地点:万石植物园雨林世界

  岩石上、石洞里都是读书处

  

  万石植物园内的樵溪,由东北向西南汇入万石岩水库内,樵溪桥便横跨于紫云岩前的樵溪上。

  石桥由花岗岩砌造,为单墩双孔石梁桥。桥东北端架置于岸边巨石上,西南岸以石砌墩台为支体,桥中部以天然巨石为桥墩。东南岸桥边岩石上有南明永历七年(1653)岱州余宏所题 “樵溪桥”石刻。

  过了石桥,顺着樵溪向山间走去,步行不足百米,可以看见溪流上有一巨石覆盖而成的天然石洞,这就是“琴洞”。相传,琴洞旁山麓为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的读书处——— 高读岩。《厦门志》记载:“过樵溪其高处,即高读岩,相传为郑氏读书处,今俱废。”今高读岩已废,但琴洞犹存。

  由于洞中卧一长石,形如古琴,故名“琴洞”。洞口上方岩石有清乾隆辛卯年(1771)题刻的“琴洞”二字。自清代以来,“高读琴洞”便成为厦门 “景外景”名胜之一。

  嘉兴寨遗址地点:大生里鸿山公园内

  荷兰使者面前布阵扬军威

  嘉兴寨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屯兵山寨遗址。昨天,记者在那只能看到残存的几段寨墙城。根据记载,现存最长的一段寨墙长十多米,最高的一段5米左右。寨墙由粗大的花岗岩条石砌成,依山岩走势而砌,利用天然巨岩与人工石墙,交错嵌砌。“嘉兴寨”这三字赫然醒目地写在了鸿山顶岩石上,相传为郑成功手迹。

  据史料记载,永历十一年(1657),荷兰殖民者派使者来厦,要求开放对台湾的通商,郑成功在接见荷兰使者时特地命令军伍从镇南关和嘉兴寨一带沿碧山岩、沃仔岭、五老峰一直到院东(今厦门大学操场)依山布阵。后来,又命大将周全斌统辖戎旗兵七千人,身穿金龙甲,随侍左右,扬军威。

  演武池、演武亭、镇北关遗址地点:思明区演武小学西侧、厦门大学群贤楼附近、厦门大学建筑设计学院附近

  制定水操法,操练水师战船

  据清道光《厦门志》载:“演武池,在澳仔社,旧为郑成功演武处。”

  如今的演武池,大部分水域已逐渐被陆地扩展所填没,四周为现代所筑花岗岩堤岸。厦门大学西村宿舍楼和厦门演武小学便是20世纪80年代填池建造的。

  三百多年前,演武池及其周围大片陆地是一处延伸至厦门港沙坡尾,并通往外海的广阔港湾。明末清初,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前,曾经按照所制定的《水师水操法》在此操练水师战船,在驱荷复台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厦门大学校园内,同样有两处是郑成功练兵的地方。当年郑成功曾在厦门建造演武亭训练军队,演武亭边原为一块空地,是当年的演武场,如今已成为厦门大学操场的一部分。昨天,记者在那已经寻不到亭子的踪影,只有一块石碑纪念遗址。

  在厦大建筑设计学院附近的镇北关遗址,相传也是当年郑成功操练水兵的地方。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