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息发布应更及时透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8:57  东方网-文汇报

  所谓心因性反应,是一种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理疾病。影响的因素有精神因素、个性因素和躯体状况。反应是头痛、恶心、呕吐、行走困难、手脚麻木、抽搐等症状。

  近年来,关于国内出现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的报道偶有发生。比较典型的是四川省宣汉县和安徽省泗县曾出现因接种疫苗而在学生中发生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的事件。

  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曾凡林告诉记者,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甚至更为严重的“癔症集体发作”,在环境相对封闭的人群中是很容易产生的。“而且人数越多,越不能排除心理因素。”

  此次“吉化职工集体不适”事件在这一点上倒也吻合,偌大一个经济开发区,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化工厂,而在这里居住的全部是化工厂的职工和家属。更何况吉林市是个名副其实的化工城,全市工业资产和税收的一半来自化工产业,其中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上下游化工产业链的核心。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导致8人死亡,大量苯类物质沿松花江而下,造成了下游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断水。吉林市的居民因此“谈苯色变”。而此次事件的焦点——康乃尔公司同样是生产苯胺的。

  但是,即便是“心因性疾病”,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是信息公开及时透明。“心理上的不确定感给人造成的恐惧是最大的。”曾凡林博士这样解释。因此对于这一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确保公众有充分的信息量,这样才不会引发集体性事件。“这一方面的应对措施正是目前我们所亟需的。”

  现在事件的原因还没查明,“心因性因素”的结论也暂时没有站住脚。但是在吉林市采访过程中,信息发布仍然很有限,有关部门的回避采访也依然很突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报特派记者徐维欣(本报吉林5月19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