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要想过此路 留下买路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0:04  内蒙古晨报

  

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
■“守株待兔”
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
■给“买路钱”
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
■你也得给
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
■今儿高兴
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
■你可走了

  土左旗毕克齐镇讨卜气村村民私设“收费站”

  土左旗毕克齐镇讨卜气村,京包高速公路从村南侧穿行而过,110国道也贯穿东西。在国道讨卜气段,有一座叫“兵州亥”的收费站。乡间防火护林土路离这里并不很远,一些过往司机为绕行收费站不得不通过此地,一些村民便在村东西两侧的路口处设立“收费站”赚钱。

  昨日上午,记者对这些“收费站”进行了调查。

  简陋“收费站”

  昨日上午8时,记者乘坐呼市开往土左旗察素齐镇的班车,经过大约40分钟的颠簸,在土左旗兵州亥收费站东段100米处下了车,附近村民说,“收费站”就位于与兵州亥收费站、京包高速公路并行北侧的讨卜气村西口。

  记者看到,一根约3米长、直径约20厘米的木棍横在路中央,两旁分别摆放有三四块石头,这就是“收费站”的全部家当,路两旁的两位上了年纪妇人坐在马扎上,等待过“站”的车辆。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讨卜气的交通虽然十分便利,但还是有很多司机为了少交一些钱,不愿经过只有咫尺之隔的兵州亥收费站,村民透露,此路是绕行收费站的必经之地。

  收费是为了维持生计

  记者向收费的两位老妇人“问路”时,其中一人自报家门:“我们是讨卜气村的村民,没有劳动能力,只能在这条土路上设卡,收点钱,维持生活。”而坐在马路南侧的老妇人是她的嫂子,已经70多岁。

  记者注意到,两老妇人的身旁放着水,在路边的树杈上,挂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一些食物,那是她们的午餐。

  “我们来这里收费已十几天了,只要天气好,我们每天上午9点左右就过来,天黑时回家,夜间不‘收费’。”丁姓老妇人说。

  她们告诉记者,这里过往的车辆不是很多,每天的收入十分有限,有很多司机随手掏出零钱了事。

  记者直击收费

  11时40分,两辆运送石料的装卸车一前一后由西向东驶来,在距离“收费站”约50米处,两老人站起身,一人小跑到栏杆旁,一人直接迈过栏杆,迎接车辆的到来。

  未等汽车停稳,前去迎接的老妇人冲到司机车门下方,熟练地一手扶着车体,一手伸上前方,向司机“收费”。记者看到,司机取出两元钱递了出来。两位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熟练地收起栏杆,手一挥,两辆车顺利通过收费站。

  记者经司机同意后,登上了开往呼市市区的这辆装卸车,并与其攀谈起来。

  “我们每天开车从山里(讨卜气村后面的山沟里)向托县电厂工地运送石料,平均一天七八次,每次一元钱,没有办法。”司机贺师傅说。

  贺师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车队共有6辆装卸车,每天过‘收费站’7次,要交出40多元钱。加上对绕行此路的货车和私家车的收费,一天下来,她们的收入十分可观。”

  据了解,该村有人在年初就开始设卡收费,尽管很多司机表示不满,更多时候还是为了息事宁人,让自己破财。

  据知情者称,这些人分成两批分别在东西两侧的村口设卡收费,但是,记者在采访时未找见村东侧的“收费站”。一司机师傅说,“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可能是忙不开,暂时‘收工了’。”也有人称,这些老年人是在某种势力的鼓动之下,设卡收费,并实行倒班制,将收入上交,个人获得其中一部分。但这一说法记者尚未得到证实。

  “收费站”何去何从?

  记者离开讨卜气村西口时,看到两老人重新将障碍物移回原位,在途经讨卜气村的乡间公路时,记者先后看到十几辆满载货物的载重车或是小汽车向西驶去,片刻即消失在车辆卷起的尘土中。司机贺师傅告诉记者,这些车辆都得经过“收费站”,看来两位老人是要大赚一笔了。

  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讨卜气村的收费情况,记者实地调查采访后于5月18日下午,分别致电呼市交通局、土左旗政府、毕克齐镇政府等部门,但直至发稿时,都没有接到任何回复。

  记者结束对“收费站”的采访时,再次接到司机师傅的反映,村民私设收费站的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农忙过后,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新的“收费站”出现。

  本报记者 王文明 实习生 刘慧渊报道

  记者 刘磊摄影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