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2009年旅游绿皮书》:北京乡村旅游期待产业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1:15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记者陆敏)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旅游绿皮书》。《旅游绿皮书》指出,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产业自1998年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 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收入4736.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36.7%。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已进入升级换代阶段。

  2008年,全市共有13个区县开展了乡村旅游工作,民俗旅游村达到344个,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民俗旅游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户9089户;直接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在2008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2703.8万人次,同比增长3.5%;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了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双增长。

  绿皮书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特色差异不显著,品牌效应尚待建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加强产品特色创新,建立鲜明的品牌。

  第二,缺乏发展资金,投融资方式落后。表现为经营者和管理建设都缺乏资金,在经营者方面,现有乡村旅游接待多为村民自筹资金,由于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只能停留于小规模经营状态;在管理建设方面,进行乡村旅游规划、促销和基础设施等也急需投入发展资金,上述两方面资金的缺乏使得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成为难题。

  第三,土地政策制约,经营模式单一。表现为经营者受制约和公共基础设施无地安置,经营者扩大规模受困于土地政策限制,甚至采取违章建筑等方式;同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在农用地不被侵犯的前提下保证供给,都成为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难题。

  第四,尚无形成协同管理机制

  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首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多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造成了乡村旅游的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第五,“飞地”效应影响本地居民受益。“飞地”效应越发严重。一方面,外来经营者凭借资金实力和经营理念成为乡村旅游经营者中的大户,使得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规模越大、收益越大;另一方面,当地经营者受困于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资金等不足,在经营规模和档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瓶颈。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