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泉州中心城区机动车每年以15%增长率递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03:08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李贤斌

  核心提示

  有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泉州中心市区的“堵局”:一路红灯,四处长队;动少停多,十分无助;你冲我抢,万般拥堵。

  长期生活在泉州市区的人对这首诗一定深有体会,那么,造成泉州中心市区交通拥堵的症结到底在哪?又该如何解决呢?

  日前,一位署名“省交警总队一名民警”的专家,给泉州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份泉州中心市区拥堵症结和解决办法的调研报告。报告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议泉州中心城区道路分三期全部改为单向通行,才可有效疏解乃至消除拥堵乱象,至少3~5年内不会堵车。

  据悉,市领导对这份报告高度重视,并要求相关部门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症结】 三大顽疾造成泉州交通拥堵

  路网不合理 交通趋饱和

  

  调研报告指出,泉州中心城区的“五横六纵”路网,大多数是商业性、生活性等服务功能十分突出的道路,这些道路无法有效渠化隔离,多数机动车道不超过4车道,路段开口多,且行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等交通方式交织混行,冲突干扰多,管控难,秩序乱,通行能力低。

  报告称,泉州中心城区现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比例为1:0.2:1.46,与1:1.5:3的合理比例相差甚远。次干道和支路不仅严重欠缺,而且断头路、错位路以及摆摊设点、违章搭盖等交通梗阻点段众多,根本无法有效承担主干道上大量聚集且不断高涨的机动车洪流的疏散作用。如城区20多条内沟河畔两侧,几乎都有1~3米或3~6米的支路,或宽窄不一,或被围堵挤占,成了“卡脖子”路。需打通和拓宽的断头路、瓶颈路,达100多条。

  在此情况下,市民和车辆不得不选择主干道出行,致使主干道交通流量高度集中并日趋饱和,高峰时段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特别是温陵路以西的老城区,是当前泉州市行政、商务、医疗、文教和旅游,以及人流、车流会集的核心区,路网系统已越来越难以承受重负。

  据最近的交通调查数据显示,泉州中心城区的东街、丰泽街、温陵路、田安路、坪山路等主要路口,高峰期交通饱和度差不多在0.83~0.99之间,基本上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蔓延。泉州大桥、笋江桥、顺济新桥及江滨北路旱闸路段,高峰期交通负荷度分别高达0.97、0.95、0.99,已不堪重负。

  车辆增长猛 公交不发达

  据统计,泉州中心城区现有机动车14万多辆,且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长率递增。市区现有的6个客运车站,5个位于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带,且各客运站服务区域、运营线路,以及进站客车等,均未合理划分。出租车空域率高达35%。随意占道停车、争抢客源、招手揽客现象很普遍。

  泉州市区现有的50多条公交线路,城市公交车拥有率为8.21标台/万人,远低于建设部要求。而且,公交枢纽站缺乏,单车占停车场面积为57.3平方米,远低于现行部颁标准110平方米。因为缺乏场地,现有29个公交首末站不得不占道而设。中心市区只有159个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其余均是直接占用一个车道停靠的月台式停靠站点,不少这样的站点已成为道路交通的梗阻点。

  由于核心区域主干道线路较多,而次干道、支路线路极少,加上断头路等因素,造成通过支路的公交线少之又少。

  虽然泉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但至今仍未建立公共交通财政长效补偿机制,公共交通投资比重偏低,公交优先管理与服务措施欠缺。

  管理不到位 设施太缺乏

  如果说随便停靠、闯红灯、逆行、非法占道等交通违法违规现象较常见,那么规划的先天不足加上管理的不到位,更加剧了交通拥堵。现有交通组织,通常只是针对个别路口或拥堵点段临时救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总体性、区域性和长效性,实际效能有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