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沧大桥成车流量“老大”市民呼吁第二西通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06:50  台海网

  

海沧大桥成车流量“老大”市民呼吁第二西通道

  台海网5月2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文 吴晓平/图) 日前,国务院出台支持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温家宝总理到厦考察,海峡论坛举行,诸多信息显示,未来,厦门将在海西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然而,细心的市民却发现,厦门这几年的建设中,在进出岛快速通道上,独缺对西部的关注,目前仅有一座海沧大桥。最新消息显示,海沧大桥的车流量已经成为四座大桥中的老大,达到设计通行能力。

  此时,很多人想起了沉睡已久的规划——— 岛内到嵩屿的海底隧道。在去年相关部门的规划表述上,连接厦门西部的快速通道除了海沧大桥外,还有“第二西通道”。

  不少市民呼吁,在海西大背景下,应把“第二西通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进出岛通道西部欠缺

  去年和今年建成的四大快速通道上,大多与厦门西部无关。杏林大桥属于东海域,集美大桥位于北部海域,环岛干道北接环岛路南接演武大桥,用以沟通东、南部,仅剩浦南段未贯通的成功大道,是贯穿厦门岛南北的城市快速干道。

  这些通道接通了厦门的北片区和东片区,而厦门西片区,从东渡一带直到海沧的快速通道,则十分欠缺。目前,东西走向的快速通道唯有仙岳路,但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市交改办18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67.2%的市民反映,仙岳路高峰时较为拥堵。

  另一条东西通道是湖里大道,未来经过改造,将主要供货车行走,目前市交改办正在加紧研究方案。但这条通道的目的,主要是连接翔安隧道,以及未来要建设的第二东通道,从湖里连接到海沧的通道,仍然只有海沧大桥一条。

  海沧大桥孤掌难鸣

  一座海沧大桥,能否满足岛内与海沧的联系,满足海西经济建设大发展需求?

  海沧保税港区投资建设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吕玉宝表示了他的担忧。他说,仅保税港区的出口加工区,未来预计最大的吞吐量是一年1000万个货柜,平均每天有2万-3万辆的集装箱车进出,“交通十分脆弱”。

  即使是现在,海沧大桥的车流量也已经达到了设计通行能力。据海沧大桥收费站介绍,从今年2月下旬开始,海沧大桥的车流量已经超过厦门大桥,稳坐头把交椅。

  厦门四座大桥每天的出岛车辆次数约在10万-10.3万辆,其中,从海沧大桥出岛的车辆最多,占了将近一半,达4万-4.5万辆,进出岛8万-9万辆。按照设计,海沧大桥每车道一天通行1.5万辆,双向六车道刚好也是9万辆。“只要前面稍有事故,后面立刻排出长队,只有零点到6点,车会比较少。”海沧治安检查站一名交警认为,海沧和湖里的港区扩容之后,交通将成为软肋。

  轮渡到嵩屿隧道没动静

  与此同时,市民中间正在热烈讨论一个沉睡已久的规划——— 轮渡到嵩屿的海底隧道。

  在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中,远景规划(指2010年后)一条从海沧嵩屿到轮渡的通道。现在已经建成的杏林大桥和集美大桥,当初在规划中并没有出现;规划中出现的翔安隧道,已经提前施工建设。唯独海沧到厦门的跨海通道,多年未被提及。

  日前,温家宝总理到厦门视察时,有热心网友找到电视画面上出现的地图,通过技术分析,模糊显示该通道的线路走向。民间在厦嵩通道上的讨论出了多个版本,有的认为是在轮渡到鼓浪屿到嵩屿间挖隧道,有的则认为应该架桥。

  规划人士透露,和翔安隧道不同,厦门到海沧的海面正好是港口航道,加上地底状况难测,难度更大,如果改为再架一座桥,难度也很大,所以方案没有启用。

  上一页

  市民支持建第二西通道

  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西片区的交通。厦漳大桥在建,起于海沧,海翔大道年内通车,连接岛外四个区,而岛内和海沧之间,主要靠第二西通道。

  今年2月份,从市交通委和规划局均传出消息,厦门将在做第二东、西跨海通道研究,缓解跨海压力。第一东西通道指的是海沧大桥-仙岳路-翔安隧道一线。根据预想,厦门第二东西通道为进出岛快速路,横贯海沧、湖里、翔安,是海西城市联络线的一部分。

  这一消息得到了许多市民的支持,尤其是在海沧工作或买房的人。一位市民认为,海沧新城区约有十几个楼盘,大多数在明年交房,届时将带来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连通海沧和岛内,将会更加方便市民,提升整个海沧滨海沿岸的区域价值。

  目前,第二东通道已经有了方案,但第二西通道尚不明朗。前日,记者看到市交通委的一份文件,计划今年完成对第二西通道的可行性研究,已经涉及到计划投资的资金和通道长度,但交通委一位负责人表示,一切未定,现在还不好说。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