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杏林台商投资区20周岁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06:50  台海网

  

杏林台商投资区20周岁啦!

  台海网5月2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文 张向阳/图)昨晚,集美嘉庚体育馆华灯璀璨,欢歌笑语,海峡两岸贵宾云集,纪念杏林台商投资区设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文艺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厦门市市长刘赐贵,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市委副书记陈炳发,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杜明聪等出席庆祝大会。大会由集美区区长倪超主持。

  庆祝大会后,来自厦门、台湾等台资企业的演员们奉献了一场 “逐梦杏林湾”大型文艺演出。

  当天,集美区还举行了3个工商业项目开工开业典礼和19个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金额近30亿元;在集美区文化馆举行的纪念杏林台商投资区20周年摄影作品展也正式开展。

  昨日开业的两家企业分别是位于机械工业集中区的万里橡塑公司、兴厦控电器公司;开工的项目是华侨大学西商业街,位于华大厦门校区西侧,主要将以开发商业店铺为主,为集美文教区师生服务。

  

  

杏林台商投资区20周岁啦!

  致辞

  市委副书记陈炳发:台商投资区要先行

  市委副书记陈炳发在大会上讲话,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杏林台商投资区20年辉煌成就表示热烈祝贺。

  他说,厦门新发展,台商投资区要先行,必须倍加珍惜,积极作为,进一步发挥台商投资区的窗口和前沿平台作用,更加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经贸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市委、市政府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台商投资区的发展。

  

杏林台商投资区20周岁啦!

  集美区委书记黄锦坤:更灿烂的未来仍需我们努力

  集美区委书记黄锦坤在大会上致辞。

  他说,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相继在杏林和集美批准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开启了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赢共荣之门,昔日的小渔村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平台建设齐头并进,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地、企业投资的热地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福地。这20年,是集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20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20年,对台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的20年,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20年。

  黄锦坤说,辉煌成就已属过去,更加灿烂的未来仍需我们努力。今后,要加快提升台商投资区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台经贸文化合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使集美成为台商新一轮投资的热土。

  上一页

  人物

  诗人台商的创业之路

  杰宏厦门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政郎,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有才的诗人。他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学生,在他眼中,作诗与做生意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忙时做生意,闲时作诗。

  谈起在杏林的投资历程,许政郎不无自豪地说:“我的公司是杏林区第0001建设。”他清楚地记得,1993年春节过后,位于杏东路上的杏林区建设局刚从市里取得建设审核权,第一个来选地的台商就是他。建设局同时拿出几块好地让他选,他挑来选去,最后挑中了现在杰宏厦门电子有限公司所在的这块地。当时建筑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目前已扩大到2万平方米;刚投资杏林时,注册资金只有200万,后来陆续几次增资,已扩大到1000万美元。这个“0001号”文件,给企业也带来了福气。

  下一步,许政郎准备引进外资,找一个4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投资,把企业由专门生产及销售按键、滚轮橡胶球、耳机、遥控器等产品发展成为做遥控器成品的厂商,拉升产品档次,争取在业界成为前几名。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对许政郎造成了影响。但他很冷静地提出了应对方法——— 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更新设备和厂房,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在产品单价上作调整,把部分增加的成本转移到下游生产厂家;“节流”则是把用工人数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有多少订单就用多少工人,增加员工培训工作,改善生产工艺。

  面对集美和杏林台商投资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许政郎始终保持乐观,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他引用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13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吟的两句诗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声音

  老干部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

  原集美区委书记郑德发:国务院批准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之前,有投资意向的台资很多,但实际投资的很少。当时杏林花了大力气在道路利用和土地规划上;当时就敢于先行先试,盖了专门的干部、教师宿舍,以稳定当时急需的各类人才。

  原杏林区经贸局局长杜国平:正新是台湾第一家登陆的上市公司,杏林区当时承诺要在4个月内把这块土地平整完毕交付使用,但是报项、审批程序都很慢,后来拿到批文,一边开大会向群众解释,一边发放土地补偿金。28天平整了2个山头,总计56万平方米,创造了厦门土地开发平整的纪录。

  原杏林开发公司副经理王树炜:当时搞台商投资区要先修路。资金已经到位了,可是那时我们没有专业的设计人员。我们的干部就自己抽时间学习,自己设计,然后再把设计图拿到设计院请专家审议。杏东路就是这样修起来的,市里面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当时很多事情都是集中了群众智慧的。

  原杏林区委副书记林炳麟:杏林台商投资区在起步阶段就能实现快速发展,与当时干部、群众高度统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初期征地非常困难,招商也不容易,曾经带着盒饭去等台商,希望洽谈项目。各方共同努力,才促成了。

  上一页

  关键词

  工业立区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1992年1月又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以此为标志,集美确立了工业立区的发展思路,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年来,在工业优先发展的带动下,集美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经济总量

  全区经济总量从1988年的326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38.63亿元,年平均增幅达38.98%,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总值在2004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1.72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关口,达218.28亿元;2008年实现238.63亿元。

  产业结构

  

  1988年,集美工业总产值为828万元,农业产值为7962万元,工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10.4%。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次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1992年16.71誜62.68誜20.61调整到1999年的6.19誜62.07誜31.74,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0.88誜65.82誜33.3。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财政实力

  全区财政总收入从1988年的195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7.06亿元,年平均增长27.96%。2004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大关,达11.1亿元,2007年突破20亿元,达到21.60亿元,仅用三年时间财政总收入翻了一番。

  导报记者 黄智敏 通讯员 官文捷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